鸵鸟养殖技术
-
在自然养殖条件下,鸵鸟产蛋落地后常常被泥土、粪便污染,受污染的鸟蛋经过清洗、消毒等多重手续处理,还是免不了受细菌感染,孵化过程中常出现中晚期蛋内雏鸟死亡,甚至出现“炸蛋”,以致整箱蛋受感染而报废,给饲养场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我们在对孵化中的鸟蛋进行多次观察,发现受污染的鸟蛋在孵化中期出现蛋内有多处细菌斑点,还有孵化后期的鸟蛋因受细菌感染,自身蛋温升高加快,致使晚期死亡。通常在孵化过程中发现有些鸟蛋后期突然失重加大,解剖后雏鸟干枯死亡,这便是典型的细菌感染。实行“人工接蛋”,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试验,一年中接...阅读详情
-
鸵鸟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不同日龄的鸵鸟均可发生,尤其是幼龄小鸵鸟,往往出现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临床症状:病鸵鸟首先出现食欲下降,离群呆立,体温升高,两翅散开;精神沉郁,目光呆滞,羽毛粗乱,无光泽,反应迟纯,体重减轻。后期食欲废绝,常站立以头颈置于围栏或食槽上呈半昏睡状,少卧,下腹部硬性胀满,走路呈企鹅步样;排黄白色黏稠稀便,粪便前期稀软,后拉水样稀粪。最后卧地不起,昏睡或挣扎死亡。诊治:全群按每千克体重给予庆大霉素10-15mg、新霉素15m...阅读详情
-
禽痘是禽类常见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对鸡和鸽的危害性较大,常见幼鸵鸟患此病。流行特点:禽痘病毒通常存在于禽落下的皮屑、粪便、喷嚏或咳嗽等排泄物中,传染主要通过皮肤或粘膜的伤口,某些吸血昆虫,特别是蚊子能够携带病毒这可能是夏秋造成幼鸵发生禽痘的一个原因。临床症状:首先在头部无羽毛部如眼睑、口角和耳孔周围等处发生一种灰白色的小结节、很快增大变为灰黄色芝麻、绿豆大小的痘疣,有的结节数目较多互相融合,形成大的痘痂,痂呈棕黑色干燥,表面粗糙不平,剥去痘痂,露出一种出血的陷凹。痂皮脱落后形成平滑的灰白色瘢痕...阅读详情
-
雏鸵鸟从出壳到3月龄为育雏期。此期间的雏鸟由于各种生理机能尚未健全,抵抗力低,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饲养管理工作稍有闪失,都将造成重大损失,影响到育雏成活率,或使淘汰率增加。因此,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是养殖鸵鸟成败关键的一环。1.育雏前的准备工作(1)育雏舍育雏舍专门用于饲养3月龄以内的雏鸟。要求干燥、卫生,保持良好通风。人雏前1周进行全面打扫和消毒,地面和墙壁用1%―2%的火碱喷洒消毒,然后关闭门窗,用甲醛溶液、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在育雏室门口设置火碱消毒池。入雏前1天,将育雏室的温度升至22―25℃,保...阅读详情
-
鸵鸟育雏的成活率低是困扰鸵鸟养殖的一大难题。有不少养殖场因雏鸵的育雏技术不过关,雏鸵的成活率低,直接影响养殖场的效益。我们根据几年来从事鸵鸟养殖方面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提高鸵鸟育雏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介绍如下:1.雏鸵的断脐和脐部消毒:幼鸵鸟出壳断脐时,脐带不宜保留过长或过短,大约距脐部1厘米左右。断脐后先用5%的碘酊进行脐部消毒,然后再用75%的酒精脱磺。从出壳到7日龄以内,每天消毒2~4次,以防止幼鸵卵黄感染。2.雏鸵的保温和通风:对刚出壳的小鸵鸟,其保温伞下温度一般保持在34~35℃,以后每周下调1~2℃...阅读详情
-
鸵鸟候杜绦虫寄生于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的小肠。虫体白色,长0.6米,分节。其生活史不明了。雏鸵鸟非常敏感,感染后出现精神沉郁,嗜睡,腹泻,贫血,生长发育受阻。在粪便中发现虫卵或节片及死后剖极发现虫体即可作了确诊。治疗可用苯硫咪唑每千克体重25毫克。也可用灭绦灵(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和奥芬咪唑(每千克体重5毫克)治疗,每隔6周预防治疗一次,可得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阅读详情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品需求量与日俱增,为此鸵鸟养殖户也逐年增加,很多新发展的养殖户对雏鸵鸟的生理特点和生长规律,了解和掌握的不多,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利,造成幼鸵鸟成活率低,给养殖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影响幼鸵鸟成活率的因素作一概述,仅供参考。1环境温度新生雏鸟的组织器官和机能处于未成熟状态,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因此,温度是影响雏鸟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雏鸟体质较弱,对外界环境温度要求较高,因此在育雏阶段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在29~31℃,以后随雏鸟日龄增加逐渐降低...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