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病的原因及其特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征是什么?

时间:2024-06-25 11:58:34 来源:网络 浏览:3355次

小麦赤霉病发病的原因及其特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征是什么?

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病菌引起的,以开花期的一次侵染为主形成的病害。小麦赤霉病菌主要以菌丝在麦根茬、玉米穗轴及根茬、甘薯、棉花、芝麻和豆类等作物的病根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第二年形成子囊壳,小麦抽穗前后子囊孢子渐趋成熟,吸水膨胀后,从小麦抽穗到灌桨,子囊孢子不断释放,在适宜条件下孢子萌发后,侵人小穗。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是赤霉菌引发的。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是赤毒菌引发的。是镰刀菌类引发的,穗期遇雨传播厉害。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危害,由赤霉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微米×15-15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微米×3-6微米。

小麦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如禾谷镰袍、燕麦镰孢、串珠镰孢、黄色镰孢和税顶镰孢等也能引起小麦赤霉病。优势种为禾谷镰孢,无性态为禾谷镰袍,属半知菌亚门。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微米×15-15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微米×3-6微米。

评论
评论
发 布

《小麦赤霉病发病的原因及其特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征是什么?》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