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黄矮病传播途径,草莓黄萎病的传播途径?
草莓黄矮病传播途径,草莓黄萎病的传播途径?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一般在受害植物组织中越冬。越冬病原菌在气温18~25℃高温条件下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连续阴雨或多雾天气促进病害流行,在阴天及雨后次日早晨飞散最多,晴天最少。
病菌在寄主病残体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或拟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病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堆肥中及种子内外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繁殖,不断扩散到植株叶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最后干枯死亡。
黄萎病为真菌性病害,该病感染后,植株生长不良,外围老叶首先表现症状,叶缘和叶脉变褐色,新长出的幼叶失绿黄化,呈畸形、扭曲,根系变褐色腐烂,但中心柱不变色。该病菌为高温型,发病适温25-30℃,夏秋季高温季节病症严重、典型。在连作地块发病加重。该病菌的寄主范围广,并可通过土壤、水等传播。
草莓黄萎病主要通过土壤和水源传播。病菌在寄主病残体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或拟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病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堆肥中及种子内外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
黄萎病病菌在寄主病残体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或拟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病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堆肥中及种子内外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
草莓黄萎病的发病盛期在育苗中后期、假植期和定植初期。此病危害性大,是顽固性土传病害。土壤通透性差,过干过湿、多年连作、氮肥过多或有线虫为害的地块易导致黄萎病的严重发生。
草莓黄萎病致病菌是一种真菌,这种病菌冬季潜伏在草莓植株埋在土壤中的部分,最长可以潜伏8年时间,当气温在20-25摄氏度,土壤温度达到25%左右时,病菌开始活跃,为害植株,但是温度达到28摄氏度以上时,病菌活性会变弱;
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繁殖,不断扩散到植株叶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最后干枯死亡。
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繁殖,不断扩散到植株叶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
草莓黄萎病传播途径:病菌在寄主病残体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或拟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病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堆肥中及种子内外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繁殖,不断扩散到植株叶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最后干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