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什么时候发病,水稻立枯病有哪些症状?
水稻立枯病什么时候发病,水稻立枯病有哪些症状?
立枯病症状:苗期有时幼芽变色,叶片打绺,最后枯死,蔓延很快。立枯病在苗床上发生多表现为一簇簇的,秧苗黄绿相间,发病时期多在一叶一心到二叶一心之前,病苗失绿枯黄,稻苗心叶尖上没有水珠。其次是把病苗连根拔后,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变黑是立枯病。
立枯病按发病症状可分4种,即幼芽腐死、立针基腐、卷叶黄枯和打绺青枯。1。幼芽腐死幼苗刚出土或不出土就腐死。芽和根变褐色,扭曲和腐烂。有时种子和芽的基部有茸毛状白色或粉红色、橙色霉层。2。立针基腐多发生于立针到3叶期,2叶1心时也少有发生。幼苗中心叶开始枯黄,如果温差大,呈现灰绿带黄颜色,根群多数变成黄褐色。3。卷叶黄枯多发生在3叶期前后。
水稻立枯病是秧苗对土壤酸碱度、水肥气热条件不适而出现的发病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病理性立枯病是由于土壤中病原菌侵染引发的一类病害,表现为秧苗植株基部腐烂、矮化、黄化,用手拔植株时根部易断,对水稻秧苗危害都很严重。
水稻立枯病初发病时在苗茎基部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叶子白天萎蔫,晚上恢复,以后病斑渐凹陷,发展到绕茎1周时病部缢缩干枯,但病株不易倒伏,呈立枯状。病菌的发育适温20~30℃,13℃以下和40℃以上繁殖受到抑制。肥料未完全腐熟、排水不良、地势低洼、植株过密、土壤黏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诱发水稻立枯病。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病,异名蔷薇炭疽菌。病原菌在病部越冬,第2年温、湿度适宜时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一般春梢生长后期开始发病,夏、秋梢期盛发。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重。
水稻立枯病在发芽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会变为褐色,会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会生有霉层。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会出现叶片枯黄、不展开,基部变褐,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茎基软弱,易折断等症状。
稻立枯病在发芽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会变为褐色,会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会生有霉层。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会出现叶片枯黄、不展开,基部变褐,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茎基软弱,易折断等症状。
水稻立枯病在发芽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会变为褐色,会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会生有霉层。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会出现叶片枯黄、不展开,基部变褐,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茎基软弱,易折断等。
水稻真菌性立枯病的症状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三种类型。还有生理性立枯病,发病初期叶片发青,发病中期中午心叶打卷,早晚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秧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起,成片发病,危害严重!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