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山药蛴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崇明山药蛴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山药又名薯芋、长芋,属薯芋科,以肥大的块根供食用,其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些年,在崇明地区种植的山药规模逐年扩大,其中长江农场、新河镇、竖新镇等地山药生产基地有200公顷以上,崇明地区共有山药种植区约667公顷。蛴螬是山药重要虫害之一,属鞘翅目金龟甲科,俗名白土蚕、白地蚕,是多食性害虫。近几年,蛴螬的发生对崇明山药的质量和产量影响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控制蛴螬的发生量,是保证崇明山药质量和产量的必要措施。
1发生规律
1.1发生世代
蛴螬在崇明地区年发生1代,卵历期为10天左右,每雌虫平均可产卵40粒左右,1~2龄幼虫期25天左右,3龄幼虫期长达280天。经崇明各测报点观察,每年4月初出现少量蛴螬,5月中旬蛴螬成虫(金龟子)出土量骤然增加。崇明县测报数据统计表明:蛴螬成虫高峰时期主要在5月底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虫量逐渐减少,9月上旬以后诱虫量明显降低。
1.2生活习性
蛴螬体长30~45cm,全体多皱,具有假死性,静止时体呈“C”形,头部黄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具胸足3对。幼虫老熟后,在土表20~30cm深处作土室,经预蛹期后化蛹,预蛹期13天,蛹期9天。当土表温度降至6℃以下时,蛴螬可下潜到30~70cm深处土中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假死性、飞翔能力强的特点,夜间取食,取食具有选择性,对杨树、梨树等比较偏好。但具有异地选择产卵习性,产卵时一般在土壤内10cm位置进行,幼虫孵化后在土中越冬。
1.3危害特点
蛴螬是各地常见的地下害虫,主要取食山药的地下部分,咬断山药根、茎,造成山药枯死,啃食块茎、块根等。1~2龄的蛴螬一般在地表10cm以内觅食,以山药幼嫩的侧根系取食,对山药的前期生长危害较大,严重时会导致地面山药的茎叶枯死。蛴螬进入3龄后,因食量骤增,开始下潜觅食,危害山药的主根,老熟后以山药的茎块为主要食源,造成山药的产量和质量的严重损失。
田间调查:蛴螬在4~7月对山药的危害从地表看并不明显,但对山药地下部分幼嫩的根系破坏极大。因此蛴螬前期不注重防治,会使田间的基数迅速增加,蛴螬到了3龄后适应环境能力增强就更难防治。进入7月以后,由于大部分蛴螬均进入了3龄阶段,取食量骤然增加,在肥沃的山药土壤,食源充足,危害十分明显,严重时可导致绝收。
2综合防治
2.1生态防治
①杀虫灯诱杀成虫控制产卵量根据蛴螬成虫有较强的趋光特点,可以利用佳多黑光灯诱虫,在光源影响较少,视野开阔的区域1盏杀虫灯管理3.3公顷左右的面积,在成虫出土高峰期间每盏灯诱捕成虫量可达2000~5000头。
②利用性诱剂集中捕杀成虫在5~7月蛴螬成虫出土高峰阶段,利用蛴螬成虫性信息素诱集蛴螬成虫,将其集中杀死,降低田间成虫数量,实现世代阶段阻隔,能有效控制成虫的产卵量,降低田间低龄幼虫数量,可减轻田间蛴螬危害。
③其他防治方法a.利用蛴螬成虫的偏好进行药剂防治。若山药地周边有柳树、梨树等,可在蛴螬成虫高峰期,利用蛴螬成虫对柳树、梨树取食的偏好性,施药减少成虫发生数量,控制产卵量,有相当好的效果。b.食物诱引。在蛴螬成虫发生高峰期,事先绑好柳树或梨树等枝条,在枝条上喷高浓度的敌百虫等高毒农药,分散田间各处诱杀,也有相当好的效果。
2.2农业防治
①冬季灌水根据幼虫对水和低温抗性差的特点进行田间灌水,以降低土壤温度和创造幼虫不适环境。山药采收后即可灌水,灌水时间10天以上效果明显,可降低田间的蛴螬基数,蛴螬的死亡率在55%以上。
②冬春深翻可将越冬的幼虫、成虫翻至地表,组织人力随犁拾虫,能压低当年虫量。翻地深度在40cm左右,利用冬春季节的低温进行冻垡,破坏蛴螬窝穴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冻死、晒死,或被天敌捕食,降低蛴螬基数。
③施用腐熟有机肥因蛴螬是多食性害虫,喜食腐熟的有机肥,因此,适量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或缓解其对作物的危害。
④控制产卵根据蛴螬成虫产卵一般选择有机肥含量丰富的田块进行的特点,可在菜田周边利用有机肥种植花生、草坪等,吸引蛴螬成虫在周边产卵,降低山药田蛴螬虫口基数,同时把周边诱集田块的蛴螬幼虫集中捕杀;通过覆盖防虫网,阻止成虫进入山药田产卵,能有效降低田间虫口基数。
2.3化学防治
①土壤处理在山药定植前,可以采用40%辛硫磷颗粒剂或微胶囊,在定植穴内进行撒施或喷施,施药后立即覆土,药效可持续1~4个月。
②合理使用农药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蛴螬发生高峰期间,用40%辛硫磷1000倍液进行田间喷浇(辛硫磷见光易分解,最好在多云、阴天或傍晚前进行防治),可达到灌喷联防的目的。或667平方米用辛硫磷颗粒剂800~1000g,进行条施,施后立即浅锄,并浇水促溶,该处理也明显有效降低山药田间蛴螬的虫口数量,同时也可达到灌喷联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