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症状,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4-06-19 07:42:09 来源:网络 浏览:370次

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症状,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水稻稻纵卷叶螟又叫刮青虫、稻纵卷叶虫。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寄主

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为害特点

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水稻稻纵卷叶螟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8—9mm,翅展17mm,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卵长1mm,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幼虫5—7龄,多数5龄。末龄幼虫体长14—19mm,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蛹长7—10mm,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水稻稻纵卷叶螟生活习性:

在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越冬。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在山东可残留少量虫源,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主要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常年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

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卵期3—6天,幼虫期15—26天,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蛹期5—8氏,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该虫喜温暖、高湿。气温22一28℃,相对湿度高于80%利于成虫卵巢发育、交配、产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存活。为此,6—9月雨日多,湿度大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主要天敌有稻螟赤眼蜂,绒茧蜂等近百种。

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减轻受害。

(2)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

(3)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4)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亩每次放3—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5)掌握在幼虫1龄盛期或百丛有新束叶苞15个以上时,每亩5%阿维菌素(爱维丁)200毫升或15%阿维·毒死蜱(卷叶杀)200毫升或40%辛硫磷100—150克或30%乙酰甲胺磷150-225毫升对水30—50公斤喷雾。注意防治要及时,用药要准确,等到虫子卷叶后再防治,效果很差。

农民的习惯是见虫打药,这是不准确的。当害虫发生量不足以造成大丧失(即防治指标)时,就不需要用药防治,当田间蛾量大时则下一代就要留意防治。发蛾顶峰后,对幼虫密度要进行田间调查,凡100蔸禾分蘖期有幼虫60头—70头、孕穗期有幼虫40头—50头时,均运用药防治。

中国农资网提醒您:防治稻纵卷叶螟通常采取药剂喷雾法,许多农民为了节俭劳力和时间,经常每667平方米的稻田只喷1桶水,固然用足了药量,但因为对水量少,喷雾不均匀,药液不到位,防治效果差,且易造成药害和农药中毒景象。据经验:每667平方米稻田的用药要对足60公斤程度均喷雾,能力收到应有效果。目前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比较好的药剂及每667平方米用量为18%杀虫双水剂500克加20%磷乳油100克—150克。

评论
评论
发 布

《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症状,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特征及防治方法》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