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瓢虫

时间:2024-06-18 06:59:54 来源:网络 浏览:1924次

简 介

英文名:twenty-eight-spottedladybird,Potatoladybeetle

异名:二十八星瓢虫

简介: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属鞘翅目,瓢虫科,各地都有发生,以北方地区发生重。为害马铃薯、茄子、青椒、豆类、瓜类、玉米、白菜等蔬菜。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成虫、若虫取食叶片、果实和嫩茎,被害叶片仅留叶脉及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的凹纹,后变为褐色斑痕,过多会导致叶片枯萎;被害果上则被啃食成许多凹纹,逐渐变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价值。

 

病原物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1)世代。我国东部地区,甘肃、四川以东,长江流域以北均有发生。在华北1年2代,武汉4代。(2)越冬。以成虫群集越冬。(3)时期。于5月开始活动,为害马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9月中旬开始寻求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

 

形态特征

[形态](1)成虫。体长7~8mm,半球形,赤褐色,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而前缘角突出,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2)幼虫。幼虫体长约9mm,淡黄褐色,长椭圆状,背面隆起,各节具黑色枝刺。(3)卵。长1.4mm,纵立,鲜黄色,有纵纹。(4)蛹。长约6mm,椭圆形,淡黄色,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

 

生活习性

[习性]成虫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后转向叶面取食。成虫、幼虫都有残食同种卵的习性。成虫假死性强,并可分泌黄色黏液。

 

防治方法

[防治](1)栽培。越冬成虫不食不动,是生活史中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可于冬季或早春进行捕捉。可以靠铲除和焚烧田间地头的枯枝、杂草,消灭其越冬场所。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鲜艳,极易发现,易于摘除在产卵盛期采用人工捕打防治效果很好。(2)药剂。卵孵化始盛期、幼虫分散前喷20%速灭杀丁乳油 3 000~4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 800~1 0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 4 000~6 000倍液。连续用药2~3次即可。施药时喷头应对准叶片背面喷施药液,才能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评论
评论
发 布

《马铃薯瓢虫》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