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种植技术
-
冻后叶片僵硬油菜在-3℃~-5℃的低温条件下,油菜叶片呈僵硬状。当气温升高时冰粒消融,叶片复原。这种冻融交替频繁发生时叶尖和叶边缘开始焦枯。当温度回升后,叶片初成水渍状,然后发黄,继而变白焦枯。天气转晴后,扫除田间积雪,可促使土温升高,防止气温回升后叶片大量蒸腾失水,而根系由于土温低、吸水能力差而出现的生理干旱;冰冻之后摘除因冻伤而明显呈水渍状的叶片,可防冻伤累及整个植株。对于明显变白或干枯的叶片更要及时摘除。冻后叶片发紫由于温度过低,油菜吸收功能降低,植株体内营养失调,叶绿素形成受阻而减少,花青素得以显...阅读详情
-
提高油菜籽出油率技巧油菜籽的出油率一般仅为30%。采用以下技巧,可使出油率提高25%。筛去泥沙 在加工过程中泥沙会吸油,降低油菜籽的出油率。在加工前应先筛去泥沙。控制炉火 一般用平底锅炒菜籽,都是在全部炒熟时再开口将菜籽倒出,每次都有1.5-2公斤菜籽粘在锅底被烧糊。因此,当菜籽炒到八成熟时,就要打开上部灶口,封住下部风口,以控制炉火。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灶口墙上砌一个活动槽,嵌入一块活动铁板,需要大火时,把铁板向上提,封住炉口;当需要文火时,把铁板往下放,封住风口。改装榨螺 使用95型卧式轴动榨油机时,可...阅读详情
-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ddegary)又称菌核软腐病,是世界范围的油菜主要病害,居中国油菜三大病害之首。其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质量,中国以长江流域最严重,轻病年减产10%~20%,重病年减产达50%左右。1油菜菌核病菌源油菜菌核病由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侵染引起。在菌核病侵染循环中,菌核是越冬越夏及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菌核呈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粉红色,在适宜的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的子囊盘所释放的子囊孢子或菌丝是菌核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菌...阅读详情
-
油菜是闽北山区重要油料作物主一,年种植面积在1350公顷左右,是山区农户充分利用农闲田种植一季作物增收的重要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品种单一,土壤中微量元素不足、连作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种植过程中常遭受病虫危害,局部防治不及时田块,产量低、品质差,对山区油料作物发展威胁较大。据多年田间观察和调查,当地油菜常见病虫害有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病毒病和蚜虫、菜青虫、黄曲跳甲等。1.菌核病。油菜菌核病是油菜常见病害,该病主要为害茎秆,引起植株早枯,种子皱瘪,出油率低,发病重的抽薹前全株枯死,1992年、...阅读详情
-
“中油杂3号”于2002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属半冬性中熟品种,株高16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每角粒数21粒,单株角果数400个左右,千粒重3.5克左右。经检测其商品籽硫甙含量20.53微摩尔/克饼,种子芥酸含量0.38%,双低指标优于国际双低标准。含油量41.02%,油酸含量61.58%,亚油酸含量22.87%。抗菌核病、病毒病,强抗倒伏性。2003年科技部、农业部将“中油杂3号”作为重点推荐的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中油杂3号”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适宜于长江流域等冬油菜产区种植。...阅读详情
-
油菜菌核病又名茎腐病,苗期到成熟期都会发生,以终花期到成熟期发病较重。病菌主要危害油菜的叶、叶柄、茎秆、花和荚。油菜菌核病是铜仁地区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自然病株率20%~30%,自然病指10~15。2002年在该地区严重发生,病情为历年之最。2003年5月中旬,笔者调查了90块典型田块,自然病株率为1%~100%,平均75.8%,自然病指为3~100,平均63.4,造成产量损失平均在30%以上,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现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临床症状和治理对策介绍如下,为油菜菌核病的防...阅读详情
-
5月9日笔者从贵州省农业厅了解到,省油料研究所近年来选育的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黔油17号,经专家组验收,除具备双低、适应性广优点外,还具有产量更高、抗性更好的特点,在全省10多个县市示范种植,均表现出高产、高抗病虫和抗逆性好特点,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省科技厅、省农业厅、贵州大学、省种子站、省信息研究所及省农科院等单位有关专家在遵义、湄潭两县对黔油17号的高产示范和高产制种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测产验收。遵义县三合镇超高产核心示范区的最高亩产达366.4公斤,平均亩产309.04公斤...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