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蛞蝓用什么药能治?
蛞蝓危害三七症状
蛞蝓学名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又称水蜒蚰。俗称鼻涕虫或黏黏虫。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毫米,体宽4~6毫米。内壳长4毫米,宽2.3毫米。
蛞蝓呈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毫米,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毫米,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黏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毫米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毫米。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5毫米,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蛞蝓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危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危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 天。
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三七蛞蝓防治方法
防治该害虫可以在冬季翻晒土壤。种前每公顷用300~375千克茶籽饼做基肥。发生期于畦面撒施石灰粉或3%石灰水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