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专用品种
优质兼用型选用福薯8号、广薯87、金山57、岩薯5号、龙薯10号、泉薯84等;红心地瓜干加工选用龙岩7-3、金山630、连薯98 、金山50等品种;黄心地瓜干加工选用金山1255等品种;紫心地瓜干加工选川山紫、紫罗兰等品种;茎尖菜用选用福薯7-6。
2、培育壮苗
薯块繁种就是在上年甘薯收获时选留具有品种特征、薯重250克左右、无病伤完好的薯块做种。结合当地实际,采用塑料薄(地)膜覆盖苗床育苗、塑料大棚露地育苗、露地育苗以及小苗假植采苗圃育苗等方法之一。前三种育苗法苗地宜选用土壤肥力较好、土质疏松、地势高燥、地块平坦、排灌方便的旱地。选择晴天作畦,整畦要求深、松、细、平,畦宽(带沟0.3米)1.2米,畦高0.2米,畦、沟平整。于入春后在畦面开沟宽0.2米、沟距约0.25米的下种沟,将薯块整齐排入,盖上3-5厘米的细土,注意薯块不要露出土面,然后用薄(地)膜直接覆盖畦面,待出苗后翻膜或破膜,让薯苗继续生长。
小苗假植育苗法假植苗圃地选地和整畦与薯块繁苗大致相同,当薯块繁育苗地薯苗长至15-25厘米时,将小苗剪下(拔下)栽种在整好的小苗假植圃上,亩栽植小苗2万株左右,一般是行株距12厘米×20厘米,施足基肥,促早发苗、多出苗、出壮苗。达到苗田无病虫侵害,苗长25厘米,7个展开叶的顶苗,百条苗重1.25~1.5公斤的壮苗标准。
3、深耕松土,施足基肥
创造疏松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供应是高产的基础。要保证高产稳产,薯田土壤必须具备耕层深厚、地力肥沃、质地疏松、保墒蓄水良好以及施足肥料等基本条件。甘薯有80%的根系分布在深30厘米左右的土层内,而*适于薯块膨大的部位多在垄面下5~25厘米深的土层里。土壤疏松有利于根际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氧气的交换,进而影响到根系对养分中的N、P、K以及微量元素的平衡吸收。因此条件可行可对粘壤土进行参砂、对砂地进行客土,以有机肥做基肥进行起垄包心等措施来改善土壤条件和培育地力。在前作收获后(或冬闲田)用手扶拖拉机耕、松、耙,平整成畦宽(包沟)92~100厘米,犁出畦坯后,每亩以土杂肥1500~2000公斤、复合肥40公斤作包心肥,再整成垄高35厘米左右的畦。
4、适时栽插
甘薯没有明显的生育期,只要温湿度满足就能正常生长。早薯早栽早封垄有利于夏季抗旱;晚薯早栽可延长适宜生长的时间。确定适宜栽插期的原则是:温度必须达到薯苗发根萌芽的低限以上和前作收获后抢时栽插。全省一般栽插时间早薯为5月10日~6月20日,晚薯为7月10日~7月30日,越冬薯必须于9月20日前栽插完毕。
甘薯栽插的方法与结薯多少、大小以及产量高低有密切关系,还能起着保苗抗旱的作用。各地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栽插方法,主要有:水平栽法、斜栽法、船底形栽法、直栽法和压藤法等。
水平栽法:要求薯苗长25厘米左右,入土各节(3~5节)平栽在垄面下3~5厘米深的浅土层中,结薯条件基本一致,各节大都能生根结薯,很少空株,薯数较多而均匀。在水肥较好的地块,能发挥其结薯多而均匀的优点,可获得高产。
斜栽法(用锄头栽插):为各地*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薯苗入土节位的分布位置介于水平栽与直栽之间,单株结薯个数比水平栽法少,而比直栽多,上层节位结薯较大(门薯),下层节位结薯较少甚至不结薯。其特点是:结薯较大、可提高密度。
船底形栽法:将苗的中部压入土中,让首尾两头翘起如船底,在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无干旱威胁的条件下采用此法,由于入土节数较多,且多数节位接近土表,有利于结薯,因而产量较高。
直栽法:多用短苗直栽垄中,一般入土2~3个节,由于直插土中较深,只有近土面少数节位适于结薯,因此一般单株结薯数少,薯块多集中在上部节位,薯块膨大快,大薯率较高。此法适合于山坡旱、瘠、薄的地方以及生长期短的夏秋薯栽培。
压藤法:种时叶片全部露在表面,栽插时不方便,较少使用。以上不论哪一种栽法,在栽插前*都进行种苗大小分级和药剂浸苗消毒,一般要求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苗10~15分钟。
5、合理密植
甘薯是蔓生作物,生长过程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和养分积累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在整个生长期的不同生长阶段,都要保持有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的群体结构,并使地上部与地下部协调生长,从而提高产量。要针对品种特性、土壤肥水状况、生长期长短、栽插期迟早以及栽插方式、方法等实际情况,强调“因种、因地、因时、因条件”制宜的原则,正确确定甘薯的合理密度。凡是具有品种短蔓半直立、结薯个数多的均采用斜插法,土壤水肥条件欠佳、插期偏迟和生长期短等因素可考虑密植,一般早薯为3500株/亩,晚薯4500株/亩,反之则相反,一般早薯为3000株/亩,晚薯为4000株/亩。
6、中耕施肥
插后7天左右要进行*松土除草,亩用水肥30~40担或用尿素4~5公斤施点头肥,促进苗根早生快发。插后25天左右,薯块已经形成,要求在畦两边二分之一处的畦脚进行中耕破土,既要打碎过大的土块,又要彻底清除杂草,在气候允许下,进行晒白1~2天,结合施好夹边肥,立即培土恢复畦状。夹边肥施肥标准,一边亩应施碳铵30~35公斤或尿素10公斤,一边亩应施硫酸钾15公斤。通过破土晒白及追肥,改善了垅土通气及养分条件,对促进薯块膨大效果明显。裂缝肥应掌握在畦面出现裂缝时施下,(一般晚薯在秋分后寒露前)每亩追施粗水30担加草木灰50~75公斤或素尿5公斤加硫酸钾7.5公斤泡水20担灌缝以防早衰,有良好的增产效果。次之在甘薯生长后期,根系吸收减弱,采用根外追肥,对保持叶片功能、增大叶面积系数,对提高甘薯产量有一定的效果。一般在收获前35天左右,每亩用进口尿素1.5公斤加磷酸二氯钾0.2公斤加水75公斤于无风晴天的下午4时后喷雾,并隔7天后重喷*。
7、合理灌水
稻头薯插后,叶片较少、需水量很少,保持苗周围湿润,分枝结薯期间,干旱灌浅水(畦脚的三分之一),保持畦心湿润;培土后*次灌水*为关键,采取小水慢灌至每沟有水即停,第二天可再补充至畦脚三分之一处;以后以叶片出现萎焉状时,就要及时灌水—每次只能控制灌至畦脚三分之一处,保持70%湿度,收获前10天应停止灌水。遇到涝害要及时排水,四周要开好排水沟,做到雨停沟底无积水,避免涝渍而影响甘薯膨大及烂薯。
8、防治病虫
晚薯常见的病虫害有斜纹夜蛾、卷叶虫、天蛾、蔓割病、疮痂病等。因为各个薯区病虫发生情况轻、重差异很大,应根据病虫情报,及时重点组织防治,以减轻损失。
9、藤蔓管理
据实践证明,翻蔓会导致减产,而且翻蔓次数越多,减产越严重。其原因是翻蔓时损伤了茎叶,打乱了叶片的正常分布,大大地降低了光合作用能力及光合产物积累,且翻蔓时茎叶损伤后再生而消耗养分,同时还破坏了不定根,降低了养分吸收和抗旱能力,所以除施肥时必须翻外,一般不要翻蔓,但个别地上部徒长的可采取提蔓,就是把蔓提起拉断不定根后放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