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类、甘蓝类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12-20 14:51:13 来源:网络 浏览:105次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在国内发生普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发展趋势。大白菜黑斑病在一些年份曾在云南、贵州、东北及华北造成减产。该病仅为害十字花科蔬菜,以白菜、甘蓝及花椰菜发生较多。除病害严重时造成减产外,叶球、花球外观受污损后品质降低,种株染病不仅影响种子产量,并可使种子带菌,而白菜受害则叶片变苦,影响食用。    1 症状识别    白菜类蔬菜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多发生在外叶或外层叶球上,子叶、叶柄、花梗和种荚也可被害。子叶发病初生褐色小斑点,逐渐褪绿,扩展整片子叶后干枯,严重时造成死苗。叶片染病初为近圆形褪绿斑,后为直径2~10mm、具明显同心轮纹的灰褐至暗褐色近圆形的病斑,有或无黄色晕环。干燥时病斑变薄,有时破裂或穿孔,潮湿时生微细的褐色、暗褐色或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不规则的大斑块,致半叶或整叶枯死,甚至叶片由外向内干枯,造成叶球裸露。叶柄上病斑长梭形或纵条状,暗褐色凹陷,病重时叶柄腐烂、脱帮。留种株叶片上病斑有时微紫色,其他症状同上述。花梗和种荚上病斑椭圆形,暗褐色至黑色,与霜霉病的病状相似,而在湿度大时生黑褐色霉层,有别于霜霉病。留种株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茎上密布病斑,种荚瘦小,种子干瘪。病菌亦可随大白菜入窖继续为害,引起叶帮腐烂。    甘蓝类蔬菜上的症状,基本上与白菜类相似,但病斑较大、略凹陷,直径5~30mm,有黄色晕环,同心轮纹不明显,病斑上产生轮纹状分布的黑褐色霉,霉比白菜上的多且明显。    2 病原菌    白菜类黑斑病主要由芸薹链格孢侵染引起,甘蓝类黑斑病主要由甘蓝链格孢,异名A.oleracea侵染引起。病部着生的微细的褐色至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有报道称,在白菜上虽两种病菌都能引起发病,但并非同时为害。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出现的病原种类不同。北京7~8月以甘蓝链格孢为主,到9月芸薹链格孢逐渐多起来。陕西关中9月中旬前也以甘蓝链格孢为主,以后芸薹链格孢才多起来。    3 发病条件与规律    北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土壤中、冬贮菜、留种株及种子上越冬。南方冬季有十字花科蔬菜生长的地区也可继续为害、侵染,并在这些寄主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灌溉水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白菜类黑斑病菌在0~35℃都能生长发育,发病温度范围11~24℃,适温11.8~19.2℃,田间相对湿度72%~85%。病害发生的轻重及早晚与莲座期后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多雨高湿及温度偏低发病早而重。大白菜品种间和不同发育阶段的抗病性有差异,没有免疫品种。另外,凡地势低洼积水,重茬,不适当的早播,缺肥植株长势弱等均能加重为害。    甘蓝类黑斑病菌在10~35℃都能生长发育,发病适温28~31℃。在夏季高温多雨,或保护地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均可发病。作物生长中后期若遇连阴雨天气,或大田改种甘蓝类蔬菜的地块,病害往往发生较重。另外部分,参见上述白菜类黑斑病。    黑斑病都是在高湿条件下发病重,而白菜黑斑病菌要求较低的温度,甘蓝黑斑病菌要求较高的温度。所以广州地区白菜黑斑病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12月至翌年2月,而甘蓝黑斑病则发生在气温较高的10~11月及翌年3月。    4 防治方法    4.1选用抗病品种或进行种子处理    ①报道的抗病、耐病品种较多,宜因地制宜选用。    ②无病田或无病株留种。种子若有带菌可能,则以用种量0.3%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以用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4.2 加强田间管理    ①施足基肥,配合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避免植株早衰。    ②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③适期播种,高畦深沟栽培,需要时进行浸灌。    ④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翻晒土地,做好田园清洁,减少越冬菌量。    4.3 药剂防治    发现病株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若与霜霉病混发,可选用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进行喷雾。施药间隔7~10天。
评论
评论
发 布

《白菜类、甘蓝类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