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田福寿螺生物学特性危害及防治法

时间:2022-12-20 14:55:14 来源:网络 浏览:178次
福寿螺(AmpullariagigasSpix),又名大瓶螺,两栖淡水贝类软体动物,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瓶螺科,喜食植物。该螺起源于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亚洲的许多国家。由于盲目引进和管理不善,福寿螺迅速在我国华南和华东地区扩散开来,浙江省发生较严重地区为温州、台州和宁波地区,成为危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恶性水生动物,是国家环保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1997年由金鱼饲料带入几只小螺,由于当时对外来人侵物种的危害在缺乏足够的认识,管理不严,福寿螺由金鱼塘扩散到农田,再加上其繁殖能力强,传播速度快,迅速向四周扩散,在局部地区已泛滥成灾,危害茭白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1.茭白田中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福寿螺一生经过卵、幼螺、成螺3个阶段。一般发生为不完全二代,包括越冬代和第1代,世代重叠。11月份随着气温的下降,福寿螺在茭白丛基部及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螺一般为直径2―3厘米的中型螺。到第2年4月份开始活动,5月份开始产卵,6月份气温回升后产卵明显增多。卵可以产在茭白植株、杂草、石块等任何物体上,但主要产在离水面10―40厘米的茭白植株中基部。初产卵块呈明亮的粉红色,在快要孵化时变成浅粉红色。5―6月和8―9月是产卵和孵化高峰期。据试验调查,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小的卵块仅数10粒。大的可达400―500粒。卵孵化期约需7―14天。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性成熟的雌螺交配后24小时即可产卵为第2代。第2代产卵及孵化受气候条件影响,温度低于18℃停止产卵,低于8℃则进入冬眠状态,所以称不完全二代。另据报道,产卵母螺寿命一般为4―8个月,平均6个月,连续产卵期2―4个月,交配次数最多可达44次,产卵量在1131―3941粒。1只雌螺经一年二代共繁育幼螺32.5万只,可见其繁殖能力极强。2、福寿螺的危害福寿螺重发区对茭白危害较大。幼螺孵化后开始喜食茭白植株,尤其喜欢取食幼嫩部分包括茭白的小分蘖。茭白有效分蘖减少最终导致茭白产量的降低。另外,茭白孕茭后福寿螺对茭白危害转向茭白肉,用粗糙的舌头刮取茭白的肉质,影响茭白的品质,特别是对单季茭、3月份种植的双季茭危害时间长,危害严重。3、福寿螺防治方法目前,福寿螺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人工防治。福寿螺在亚洲泛滥成灾后,各国、地区政府和农业科研机构苦寻对策。我国台湾地区在防治初期,曾大量使用三苯醋锡或硫酸铜等无机杀螺剂,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是福寿螺抗药能力强。台湾专家做过各类淡水螺的耐药性试验,结果发现福寿螺比所有本土螺类都更有生命力,当一个池塘中的鱼类和其他螺类都死亡时,福寿螺还能“悠然享受阳光”。二是农药对生态破坏严重,把三苯醋锡倒入水里,能杀灭一些福寿螺,同时许多鱼、贝类也被毒死了。此外,三苯醋锡等农药不仅大量杀死水生生物,渗入饮用水源后还容易让人致癌,所以美国已经禁止使用三苯醋锡。后来国内外专家研制出了许多有机杀螺剂,如:德国的梅塔颗粒剂和贝螺杀可湿性粉剂、瑞典密达颗粒剂等。这些有机杀螺剂虽然对福寿螺有一定防效,但对人的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对水生生物毒性大,对自然界生态平衡有一定破坏,防治成本高,实际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越南、菲律宾也在灭螺上想尽办法,据越南农业部门的统计,该国在控制福寿螺方面每年投入25万美元,但收效不大。人工防治主要是捕螺摘卵,这一方法虽能消灭部份福寿螺,但与生命力、繁殖力极强福寿螺相比,收效不大。最好的办法是科研人员能研究出一种福寿螺的天敌,使之互相控制。日本农业科学专家卡萨尼加博士最初想寻找福寿螺天敌,他们认为,福寿螺之所以在南美洲没有泛滥成灾,有可能是由于在南美洲有它的天敌。他们在南美洲发现一种红蚂蚁和一种蝗虫是福寿螺的天敌,它们喜食福寿螺的卵。但他认为寻找和引进天敌的做法,虽然“绿色”,但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且风险很大。被引进的新物种本身可能迅速发展,造成新的生态灾害。所以以上做法还一直处在实验室阶段。利用本地物种中华鳖,放养到福寿螺重发区茭白田中,用本地生物中华鳖吃食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福寿螺,能有效地控制了福寿螺对茭自的危害,又使茭白甲鱼获得双丰收。根据试验,在福寿螺较多田块,每亩放养甲鱼35只,对福寿螺控制效果较好,放养甲鱼能使每亩增收3800元以上。利用生态、生物方法来控制和减轻福寿螺的发生和危害才是最安全有效的途径,是防治方法上的一大创新。?
评论
评论
发 布

《茭白田福寿螺生物学特性危害及防治法》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