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果实的病害 栗种仁斑点病

时间:2022-12-20 15:03:38 来源:网络 浏览:155次
栗种仁斑点病又称栗种仁干腐病、栗黑斑病。在我国河北、山东等省主要栗产区发生比较普遍。病栗果在收获期与好果没有明显异常,而贮运期在栗种仁上形成小斑点,引起变质、腐烂,所以是板栗贮运和销售期间的重要病害。【症状】栗种仁上产生黑灰色、黑色或墨绿色腐烂病斑,并逐渐变成干腐,出现空洞,空洞内有灰黑色菌丝丛,种仁易粉碎。病部常被细菌感染,变成软腐,产生异臭味。种皮表面也覆有黑灰色菌丝层,种皮下形成粒点状子座(插页12,13彩图)。栗果贮藏时,种皮常破裂,露出病菌子座,呈疮痂状。有时从种皮外观看,无明显变化,但里面种仁已变黑、腐烂。本病还为害栗树枝、干,引起干腐病。有的研究报告将栗种仁斑点病症状分为3种类型;①黑斑型:种皮外观基本正常,种仁表面产生形状不规整的黑褐色至灰黑色病斑,深达种仁内部,病斑剖面有灰白色至赤黑色条状空洞。②褐斑型:种仁表面有深浅不一的褐色坏死斑,深达种仁内部,种仁剖面呈白色、淡褐色、黄褐色,内有灰白至灰黑色条状空洞。③腐烂型;种仁变成褐色至黑色软腐或干腐。【病原菌】栗种仁斑点病的病原菌比较复杂,多为葡萄座腔菌、拟茎点霉、镰刀菌、暗色座腔孢等真菌复合侵染,其中以子囊菌亚门真菌葡萄座腔菌为主。病菌在树的枝干病患部形成子座,子座内混生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纺锤状,大小为15~30微米×5-8微米。子囊棍棒状,双层膜,顶部较厚,大小为65~135微米×13~25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呈两行不规则形排列。子囊孢子单胞,纺锤形,大小为20~30微米×5~10微米。病菌发育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8℃。另据河北农业大学报道,栗种仁斑点病菌主要有炭疽病菌、链格孢菌、茄腐皮镰刀菌、三隔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展青霉菌。从病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致病结果看出,炭疽菌和链格孢菌是种仁黑斑型症状的主要致病菌,镰刀菌和拟展青霉菌是褐斑型症状的主要致病菌,腐烂型则是种仁黑斑型和褐斑型症状的后期阶段。【发病规律】病原菌在枝干病斑上越冬,病菌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侵染果实。病害在板栗近成熟期开始发病,成熟至采收期病果粒稍有增多,常温下沙贮和运销过程中,病情迅速加重。沙贮温度在25℃左右时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15℃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5℃以下时基本停止发展。种仁表面失水有利于病害发展,但过多失水则病斑扩展缓慢。幼树、壮树发病轻,老树、弱树发病重;通风透光良好栗园发病轻,通风不良的密植园发病重;树体上病虫害、机械伤多的栗园发病重;早采收和贮运过程中机械伤多的栗果发病重。【防治方法】第一,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减少树上枝干发病。第二,及时刮除树上千腐病斑,剪除病枯枝,减少病菌侵染来源。第三,采收时,注意减少栗果机械损伤。用7.5%盐水漂洗果粒,除去漂浮的病果粒,将好果粒捞出晒干、贮藏。
评论
评论
发 布

《板栗果实的病害 栗种仁斑点病》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