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病害研究进展
时间:2022-12-20 15:04:32
来源:网络
浏览:198次
一、真菌病害:真菌有许多类型可以侵染杏树。虽然已鉴定、分离了一些病害的病原菌,明确了侵染循环及适宜发病的条件,如褐腐病、霉斑穿孔病、褐斑穿孔病、杏疮痂病、腐烂病、杏疔病、冠腐病、白纹羽病、轮纹菌枝枯病等,但要成功防治,尚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1.流胶病。杏树流胶病开始认为只是南半球的病害,次后在美国、意大利、瑞士、法国、前苏联及匈牙利等国相继被发现。报道轮枝孢菌(Verticillansp)、黄萎轮枝孢菌(Verticillianalbo-atrum)、大丽花轮枝孢菌(V.dahliae)和蕉孢壳菌(Eutypaarmeniacea)都有致病性。由Botryospheriaclothided引起日本杏(Japaneseapricot)流胶。甲基托布津能够有效地抑制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症状的发展。在促进病斑间组织的再生且保证树势的同时,843康复剂(腐殖酸加其它化学药物)控制流胶病效果突出。此外,细菌也能引起流胶病。国外强调伤口涂抹杀菌保护剂,用苯并咪唑类药物进行控制。但也有人指出流胶不能只归因于微生物侵染,因为在无病菌侵染时也形成少量的胶。认为核果类果树流胶是生理病害,由外因诱发乙烯大量合成,刺激产生过量的细胞壁多糖,导致流胶。高浓度的乙烯利施用到杏、酸樱桃、李和桃树上,常造成大量流胶。筛选合适的乙烯合成抑制剂(如AVG、三氯酚和苯甲酸钠),来减少核果类果树的流胶是很有希望的。2.杏果实斑点病(Fruitspots)。杏果实斑点病在中国、印度等许多国家都有发生。引起甘肃的杏果实斑点病的病原有3种,即嗜果刀孢菌(Clasterosporiumcarpophilum)、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tenuis)、黄单孢杆菌属的甘蓝黑腐黄单孢菌桃穿孔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上述病原物也可导致叶片穿孔病(shotholedisease)。其中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是嗜果刀孢菌,主要以菌丝在树上残留病叶和地面越冬,次年以孢子从叶片气孔、果实皮孔侵入。抗病性研究表明,杏叶片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叶面积大小、叶肉海绵组织细胞稀密度与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此外,许多学者分别进行抗病品种筛选研究,得到了一些免疫、高抗品种。3.杏衰退症。该病与疫霉属真菌危害有关。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rum)、丁香疫霉(P.syringage)都能引发根腐、干腐及干溃疡,导致长势衰弱,甚至死亡,另外,串孢盘菌属核果褐腐菌(Monilialaxa)与疫霉属真菌合并也导致杏衰退。LimT.M.研究用磷酸控制由Phytophthora引起的颈腐和干腐病,在澳大利亚Victoria地区20年生杏树干先注射8-10g/株的磷酸,后再接种,则阻止病形成的时间达12个月之久。如果接种后注射,则磷酸能推迟病斑的发展,使之变干而痊愈。4.杏叶灼伤病(Leafscorch)。1978年在奥地利首先发现该病,并在1985、1986和1987年流行,经鉴定病原物为(ApiogniminiaerythrostomaPers),在展叶期之后喷3-5次二噻农(dithianon)、十二烷胍(即多果定,dodine)和代森锰锌(mancozeb)防治效果很好。对由日规壳属樱桃叶枯菌(Gnomoniaerythrostoma)引起的叶灼伤,喷洒十二烷胍和二噻农,可有效地减少短枝和长枝上的受害叶比例。5.锈病。SimeoneA.M.研究杏树品种的抗病能力,供试95个品种对锈病菌、桃聚柄锈菌(Tranzscheliapruni-spinosae)很敏感,其中有52个品种受侵染严重,相比这下有7个品种感病性低。研究杏树抗性表明,Stark、Early、Orange、Chester、Cofane等品种高抗或免疫。ThakurV.S指出芽膨大期和花瓣脱落期用二噻农对控制T.discolor有效。6.枝枯病(Dieback)、花腐病、斑点落叶病及其它真菌性病害。据报道杏黄萎轮枝菌枝枯病(Vinturiaalbo-atrum)主要分布于澳洲,大理花轮枝孢菌枝枯病(V.danliat)主要分布于美国及法国。用最毒的壳蕉孢属桃干枯壳蕉孢菌(CytosporacinctaSacc)菌丝或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可引起杏顶梢枯死。整个欧洲除干热的地中海沿岩外,都受这种病的危害,发病树难医治,只能预防。研究报道枝枯病的病原物主要是Cytospora,AleksanderChernyz等品种表现高抗。壳蕉孢枝枯病全年均可发病,木质部全年均为敏感部分,而韧皮部及形成层仅在7月份以后发病并形成杏树死梢。对杏枝枯病(CytosporacinctaSacc)进行生物防治表明,用Pseudomonasfluorescens、木霉属菌Trichodermakoningii、果木芽腐镰孢霉菌Fusariumlateritium及壳小圆孢属菌Coniothyriumsp.等的一些分离物,可以在培养过程中和枝干控制其病原物。美澳核果褐腐菊(Moniliniafructicola)和核果褐腐菌(M.laxa)在加利福尼亚的地区引起花腐及果腐,经研究,所有M.laxa的分离物对苯莱特敏感,而M.fructicola对苯莱特的敏感性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筛选的有效药剂是0.05%的苯莱、0.1%的fundazol(有效成分为苯莱特)或0.06%的甲基托布津、喷药时期为芽膨大期、绿芽期、白芽期、40%-50%开花期、80%-100%开花期。若侵染不严重,则白芽期和40%-50%开花时处理即可。分别进行了抗病品种筛选研究。有关报道交链孢霉属的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A.tenuisNees和A.tenuissima(Fries)Wiltshir均导致杏树斑点落叶病,但危害不严重。仅A.tenuissima1981年在罗马尼亚大发生,此菌能危害杏、李、樱桃、核桃的叶和干,并能危害已成熟的果实。白纹羽病(RosellinianecatrixPrillieux)主要分布于日本及匈牙利,对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二、病毒及类病毒病害:杏树病毒病及类病毒病害的种类比较多,但鉴定清楚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却很少,是很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1.洋李痘病毒病(Sharkadisease)(Plumpoxvirus,PPV)。杏树是核果类果树中对PPV最敏感的树种。法国东南部PPV的危害已有将近40年历史,但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预防措施,如消灭传播中心病源,培育抗病品种,使发病限制在少数植株上。品种间对PPV的抗性不同,并且栽培制度和砧木都影响发病。对罗马尼亚Oradea地区65个品种进行调查,有28个品种受到侵染,侵染株率为6.7%-75%。管理中要注意监测并及时处理发病株,并采用脱毒苗建园。2.杏失绿卷叶病(Apricotchloroticleafroll)。为类菌原体(MLO)所致,发生在法国、西班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MorvanG.用交叉保护试验证明用嫁接方法预侵染可以得到保护植株,当再次受到MLO侵染时与对照相比很少发病。MorvanG.早在1984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有些树发病后自然恢复健康,并且当用MLO接种时仍保持健康。如果取恢复健康的植株上的芽接到感病树上,则感病树也获得抗性。LlacerG.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技术,可以研究年周期中MLO在树体内的移动,结果表明,冬春季节根内和一年生短果枝中检测到MLO,新梢内的MLO只有到初夏才可以检测到。研究指出,Valencia地区MLO的传播栽体很可能是某些种的蚜虫。3.其它病毒、类病毒病害研究现状。杏失绿病毒综合症(Apricotchloroticviruscomplex)危害严重,导致叶片下垂,失绿,也和流胶有关。有关研究指出,叶蝉虫口密度与褪绿病有密切关系。杏茎凹陷病(Prunusstempitting)是由番茄圆斑病毒(Tomatoringspotvirus)的某些品系引起的,在美洲和欧洲引起杏及其它核果类果树病害。嫁接的方法进行接种苹果花叶病类病毒(Applemosaic,ApMV)、李矮化病毒(Prunusdwarf,PDV)和李环斑坏死病毒(Prunusnecroticringspot,PNRSV),结果表明,杏树上接种PNRSV后无症状出现,但ApMV使叶片表现为明亮的铬黄色,PDV使叶片出现失绿紊乱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