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栽平菇异常现象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2-12-20 15:17:40
来源:网络
浏览:156次
冬季气温低空气中杂菌少,是栽培平菇的好季节,但有不少菇农在栽培过程中常遇到培养料变酸发臭或粗柄菇、蓝色菇和瘤盖菇现象,使成功率、产量、质量均有所下降,影响菇农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生产经验和实践,现将其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作一介绍。 一、培养料变酸发臭培养料装袋灭菌接入菌种之后,料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影响菌丝生产,其发生原因与防止措施: 1、培养料不够新鲜和干净,带有大量杂菌,特别是经过夏天雨季的陈料,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由于料内的各类霉菌的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便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防止措施是:栽培前要选好原料,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和无虫蛀的培养料,拌料前在阳光下曝晒3-4天,降低培养料内杂菌基数。 2、拌料的水分过多,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使嫌气细菌和酵母菌乘机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料袋堆叠,料温增高,使杂菌生长速度加快。防止措施是:拌料时控制水分,勿过干或过湿,棉籽壳和水之比以1:1.3-1.4为宜,其他作物秸秆加水量以l:1.5-1.6为宜,水中加入0.1%-0.2%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 3、麦粒菌种与料袋紧密接触,由于袋壁冷凝水浸泡麦粒,使菌种腐烂。防止措施:接种时,用培养料浅盖麦粒菌种,使菌种不能接触袋壁。如培养料已变酸臭,应及早从袋内倒出,加入2%石灰水,使pH值达7.5左右,含水量达60%左右,重新播种栽培。 4、料内氮素营养过高,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处理方法是:培养料氨气过重进,可加入2%的明矾水拌匀除臭。也可喷洒10%的甲醛溶液除臭。如培养料腐烂发黑,可作为农作物优质肥料入田。栽培场地散布臭味时,可用硫酸铁5份,硫酸氢钠95份,磨成粉在常温下充分搅拌后喷撤除臭。 二、粗柄菇原基发生后,菌盖分化和发育速度不正常,表现为菌盖小,菌柄长,且柄粗质硬,商品价值较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采用了闷闭式保温防寒措施,导致菇棚(室)供氧不足,菇体内养分运输失去平衡。防止措施是:遇上连续低温天气时,产菇的菇棚(室)采取闷闭式保温防寒时要注意在中午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但切忌大风直吹料面,防止造成幼菇死亡。 三、蓝色菇菇体生长时,菌盖边缘产生蓝色晕圈,严重时甚至整个菇体如同泼上蓝墨水,直到菇体采收也不再退失。产生原因是:采取柴火、煤火等带有烟熏增温使菇棚(室)内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增多,造成菇体中毒,刺激菇体发生变色反应、防止措施是:冬季菇棚(室)增温方法以采用日光、暖气、电热等为好,如用柴火、煤火进行加温时,应装置封闭的传热排烟管道。 四、瘤盖菇症状为菇体发育过程中,生长较慢,菌盖表面出现瘤状或颗粒状的突起物。受害严重时,菌盖僵缩,菇质硬化,停止生长。产生原因是:菇体发育时温度过低,低温持续时间大长,造成菌盖内外层细胞伸长失调。防止措施是:栽培过程中必须弄清栽培品种菇体正常发育能耐受的最低温度,冬季应选择中低温型品种,同时加强保温增温措施,控制好菇棚(室)出菇温度。通常中温型品种菇棚(室)温度应控制在8℃以上,低温型品种应控制在0℃以上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