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栽平菇发菌期的技术管理要点

时间:2022-12-20 15:17:40 来源:网络 浏览:169次
    平菇播种后至出菇前称为发菌期。此段时期的技术管理程度如何,是决定平菇菌丝体能否在培养料中正常生长发育,今后能否获得平菇优质高产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至关重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平菇生产者认为平菇易种,管理粗放,播种之后往往忽视了发菌期的科学管理,掉以轻心,从而导致了平菇的减产欠收,严重者失败绝收。为了帮助广大生产者正确掌握平菇发菌期的技术管理,现将秋栽平菇发菌期的技术管理要点浅述如下:     发菌期的管理归纳起来即为温度、湿度和空气的管理。     一、发菌期温度的调控方法及原则。平菇生产中分有塑料袋栽培和畦床栽培两种方式。无论哪种栽培方式,播种后自然温度最好控制在28℃以内,料温一定要控制在30℃以内。袋栽调控方法是增减码袋层数,自然温度在25℃以上时,菌袋最好呈“#”字形堆码2―3层,并且每袋均应间隔2―3cm,以利通气散热。畦床栽培的在铺料播种时,料床中间应纵向留一条宽20cm的通气沟。播种后要控好光照,特别是阳光直射。温度高时加盖草帘,并向草帘上淋冷水降温。遇到料温持续上升不降,可将通气沟上方薄膜升高20cm,加快膜内空气循环流通,降低料温。     平菇菌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新陈代谢活动,加上多种微生物也在料中生存繁殖,新陈代谢也很旺盛,将不断产生呼吸热,导致料温逐步上升,正常情况下料温要高出室温2―3℃,如果忽视了管理,出现了异常情况,料温会高出10多度。因此,袋栽平菇一定要勤检查,一旦发现料温升高,就应及时翻袋调堆,加强通风换气。否则,一旦料温超过极限温度,就会灼伤菌丝,生活力下降,便会引起大量的青霉、木霉、毛霉、黄黄曲霉、链孢霉和鬼伞类等杂菌的危害,从而导致生产失败。     二、水分管理。菌丝生长期一般不要直接向料面喷水,如果未长满菌丝的培养料突遇生水,也会导致大量的杂菌污染。其次是空气湿度,发菌期培养室内及栽培场所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75%左右。湿度太高,易引起杂菌、虫害;湿度偏低,料内水分蒸发过快,使培养料含水量下降,均会影响菌丝的生长。因此,袋栽平菇袋口应封好,湿度太高时加强通风换气;畦床栽培的,发菌期只要不出现高温现象,料面覆膜一般不宜随意揭开,以封闭式发菌较为安全。     三、通风管理。平菇是好气性菌类。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使培养料内部和表面附近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高。当二氧化碳比重增加到占空气的1%时,对平菇的生长和发育就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和受阻。所以保持栽培场地的空气新鲜是促进其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管理上发菌前期因菌丝量少可少通风,中后期随着菌丝量的增多则应多通风;高温天气早晚和夜间通风,温度低则改为中午前后通风;阴雨高湿天气应全天通风。实际生产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灵活掌握,既要满足菌丝生长发育时对氧气的有效需求,又要不引起小环境的剧烈变化。 
评论
评论
发 布

《秋栽平菇发菌期的技术管理要点》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