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 防止小麦冻害
时间:2022-12-20 15:06:19
来源:网络
浏览:130次
据国家气象局监测分析,“拉尼娜”已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完全建立,11月~12月将达到盛期,且可能持续到明年年初。“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低于多年平均值0.5℃的状态。“拉尼娜”事件对我国的主要影响:一是可能出现频发性、阶段性低温过程。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易发生阶段性严寒冻害;春季华北西部、河套、江淮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偏低。二是可能出现区域性、阶段性干旱。冬季全国大范围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东北南部、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降水明显偏少,东北东部和北部、内蒙古中部到河套、西南地区东部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春季,东北中部、华北北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降水明显偏少,中西部地区降水偏多。为应对“拉尼娜”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必须加强冬前与季麦田管理,培育冬前壮苗,防治小麦冬季冻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夺取明年夏粮小麦丰收奠定基础。冬季冻害的分类和症状根据小麦受冻后的植株症状表现可将冬季冻害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严重冻害。发生在已拔节或即将拔节的麦田,主茎和大分蘖生长点的幼穗受冻,生长点不透明,萎缩变形,失水干枯,心叶不出,逐渐死亡。由于在一株小麦中,主茎和大分蘖的发育进程早于小分蘖,比小分蘖先进入拔节期,所以主茎和大分蘖易受冻害;而植株基部的小分蘖发育进程慢,不会受冻,在小麦遭受冻害后及时采取肥水促进,这部分小分蘖可以抽穗,但穗小、粒重轻。这类冻害会影响产量。第二类是一般冻害,发生在没有拔节的麦田,症状表现为叶片受冻,黄白干枯,但主茎和分蘖都没有冻死。这类冻害对产量影响很轻,或基本没有影响。小麦发生冬季冻害的原因冬季冻害是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寒潮冻害程度又受3个因素制约:一是极端最低温度,二是低温持续时间,三是冷暖骤变的剧烈程度。发生小麦冬季冻害的主要原因有4点:1.品种因素。冬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三类。各类品种播种后都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完成春化发育阶段,第二年才能拔节抽穗,各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日数和时间不同。冬性品种,在0~3℃、30~5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半冬性品种0~7℃、20~3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春性品种0~12℃、5~15天可完成春化阶段。通过春化阶段之后的小麦抗寒性会显著降低。在生产中要求冬性品种适期内先播,半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适期内后播,其中春性品种最晚播种,就是避免半冬性或春性品种播种过早,冬前通过春化阶段而丧失抗冻性。例如,在江苏和安徽,江淮地区的春性品种应该在10月20日以后播种,如果播种偏早,或者播种以后至12月20日之间气温偏高,小麦在这段时间就会通过春化阶段在冬前拔节,拔节后的小麦抗寒性大为降低,冬季遇到0℃以下的寒潮,其主茎或大分蘖就会冻死。2.气候因素。秋冬季节,气温逐渐降低,可以使小麦受到抗寒锻炼,抗寒性增强。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天气情况下,突然降温至0℃以下,会使小麦遭受冻害。2004年我国黄淮麦区自播种至12月20日前气温较高,12月20~22日普降大雪,气温骤降至-6~-9℃,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使春性品种和抗寒性较差的半冬性品种遭受严重冻害。中国气象局预报的目前在赤道、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会使2007年冬季至2008年初我国大部分地区易发生阶段性的严寒冻害,形成频繁的冷暖交替的现象,应特别引起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视。3.播期因素。播种期过早,会使春性品种在冬前通过春化阶段,降低抗寒性。2004年10月上旬,我国黄淮麦区南部普降小雨,墒情好,这些地区的部分麦田抢墒播种,或农民急于外出打工,在10月上旬即播种,而且种了春性品种。由于种得早,小麦发育进程较适期播种的提早,过早地完成了春化阶段发育,抗寒性降低,在12月20日寒潮来临时遭受了冻害。4.播量因素。播种量过大、底施氮肥过多的地块冻害严重。播种量过大的麦田,麦苗簇集在一起,蹿高旺长,麦苗细长;底施氮肥过多的地块,氮肥催得麦苗叶长株高,旺而不壮。旺长的麦田小麦体内积累与贮存的糖分少,抗寒性降低,容易遭受冻害。宜遭受冬季冻害的苗类小麦冻害发生的严重程度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麦苗冬前的叶龄有关,也就是与麦苗越冬时的壮、旺、弱程度有关。一般来说,适期播种的麦苗生长健壮,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在黄淮海麦区,适宜种植冬性、半冬性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适宜种植半冬性和春性品种。从小麦单株个体来分析,到日平均气温达到0℃小麦开始进入越冬期时,冬性品种主茎有6叶或6叶1心,单株有5-7个分蘖,7-10条次生根;半冬性品种主茎有6叶,单株有3-5个分蘖,5-7条次生根;春性品种主茎有5叶或5叶1心,单株有2-3个分蘖,3-5条次生根,可视为壮苗,抗寒能力较强。叶龄高于上述指标的旺苗,抗旱能力明显降低;叶龄略低于上述指标的一般苗,抗寒能力亦较好;叶龄显著低于上述指标的弱苗,抗寒能力较低,但是好于旺苗。以下苗类抗寒能力较弱,冬季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应该加强冬前管理,促进其转化升级,由弱转壮,增强抗寒能力,防御冬季低温冻害:⑴播种过早的旺长苗;⑵播种过迟的无分蘖的独脚苗;⑶密度过大的无分蘖的弱苗;⑷整地粗放、垡块架空的吊根苗;⑸烂耕烂种的湿僵苗;⑹播种过浅的漏籽苗;⑺排水不良的水渍苗;⑻土壤肥力不足的黄瘦弱苗;⑼氮肥过多的旺长苗;⑽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苗;⑾土壤干旱造成的失水苗;⑿播种过深的弱苗。预防冬季冻害发生的栽培技术1.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布局。我国黄淮海麦区北部宜种冬性品种,中部宜种冬性、半冬性品种,南部宜种半冬性品种;江淮之间麦区宜种半冬性品种和抗寒性较好的春性品种,亦可搭配种植春性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适宜种植春性品种。2004/2005年度黄淮麦区南部遭受冻害严重的地块多是在不适宜种植春性品种的地区选用了春性品种而引起的;适宜种植春性品种的地区提早播种的地块也出现了严重冻害,过早播种多是因为抢墒早播,或农民为了播完外出打工而进行的。在这种形势下,江淮之间麦区和黄淮南部麦区应注意适当限制抗寒性差的春性品种的种植面积,避免冻害造成损失;使用抗冻性差的春性品种,农业技术部门应向农民说明这类品种的播种适期和早播的严重危害。2.按照品种冬春特性,合理安排播种期。在黄淮南部和江淮之间麦区容易发生寒潮降温的地区,选用小麦品种时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特性的品种,并且对小麦播种期做合理安排。在冬季容易经常遭受寒潮侵袭的地区,要严格掌握春性品种播种的合理播种期,不要早播,以免存在冻害隐患。3.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实践证明,小麦冬前壮苗的植株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多,植株土壤上部器官和分蘖节的细胞含糖量高,在低温情况下,细胞不易结冰,所以具有较强的抗寒力。即使在遇到不可避免的温差变化剧烈的冻害情况下,其受害程度也大大低于旺苗和弱苗。培育壮苗的主要措施有培肥地力、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和配方施肥等。4.加强冬前及冬季田间管理,控旺苗促弱苗,保苗安全越冬。(1)对于已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如壮丰安、麦业丰等,每亩30-40毫升,对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延缓麦苗生长。(2)黄淮海麦区土壤干旱的麦田应浇冬水。小麦越冬前浇好冬水,补充土壤水分,可平抑地温,粉碎坷垃,减少土壤裂避免冻伤风干小麦根系,有利于保苗越冬。黄淮海麦区北部和中部的麦田,小麦越冬前耕层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以下时,就应浇冬水。浇冬水的时间从日平均气温降到5℃时开始,日平均气温2℃-0℃、夜冻昼消时结束,约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3)南方麦区注意防止渍害。要求高质量的开好田间沟系,并用沟泥盖好露籽,保证降水过多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渍、保暖、防冻。(4)对于易受冻害的麦苗,可用有机肥、泥杂肥、粉碎的作物秸秆覆盖,有保暖、防冻、保苗安全越冬的效果。(5)对于晚播小弱苗、独脚苗、渍害苗、药害苗、黄弱苗,底肥不足或底肥仅用氮肥的麦田,可在冬前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每亩10-15公斤,促进小麦生根、长蘖,有利于苗情转化。(6)对于垡块多、吊根苗、早播旺长苗、密度过大苗,采取冬前镇压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不可小看它的效果,因为镇压具有压碎坷垃、弥封土壤裂缝、抑制小麦地上部旺长、提墒保墒的综合作用。去年各地对旺苗实施镇压的麦田,均控制了旺长获得增产。各地可根据本地的条件,采取各种镇压方法。发生冬季冻害后的补救措施认真观察田间发生冬季冻害的麦苗可以看到,在一株小麦中,冻死的单茎是主茎和大分蘖,而小分蘖还是青绿的;而且在大分蘖的基部还有刚刚冒出来的小分蘖的蘖芽,经过肥水促进,这些小分蘖和蘖芽可以生长发育成为能够成穗的有效分蘖。因此,对于发生冻害的麦田不要轻易毁掉小麦改种其他作物。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过去均发生过小麦冬季冻害,经过采取补救措施都获得了好收成。应采取的补救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及时追施氮素化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发现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要分两次追肥。第一次在田间解冻后即追施速效氮肥,每亩施尿素10kg,要求开沟施入,以提高肥效;缺墒麦田对水施用;磷素有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的作用,缺磷的地块可以尿素和磷酸二铵混合施用。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拔节水施拔节肥,每亩用10kg尿素。一般受冻麦田,仅叶片冻枯,没有死蘖现象,早春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2.江淮地区应注意清沟排渍。对受冻的小麦,更要注意养护根系,增强其吸收养分的能力,以保证叶片恢复生长和新分蘖的发生,及其成穗所需要的养分,因此要做好受冻麦田的清沟排渍工作。3.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受冻麦田由于植株体的养分消耗较多,后期容易发生早衰,在春季第一次追肥的基础上,应看麦苗生长发育状况,依其需要,在拔节期或挑旗期适量追肥,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