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潜蝇的有效防治方法
时间:2022-12-20 15:10:23
来源:网络
浏览:158次
大豆根潜蝇Ophiomyia shibatsuji(kato)又叫豆根蛇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俗称大豆根蛆、豆根蛇蝇、潜根蝇等。一、分布及危害。豆根潜蝇主要分布于大豆主产区,在国内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山东及山西等地,其中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最为突出。大豆根潜蝇主要在大豆苗期进行危害,食性单一,只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在大豆苗根部皮层和木质部钻蛀危害,并排出粪便,造成根皮层腐烂,形成条状伤痕。受害根变粗、变褐、皮层开裂或畸形增生,幼虫的粪便和取食刺激韧皮组织木栓化,形成肿瘤,导致大豆根系受损伤而不能正常生长和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成虫刺破和舐食大豆幼苗的子叶和真叶,取食处形成小白点以至透明的小孔或呈枯斑状。二、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约3毫米,翅展1.5毫米,亮黑色,体形较粗。复眼大,暗红色。触角鞭节扁而短,末端钝圆。翅为浅紫色,有金属光泽。足黑褐色。2、卵:长约0.4毫米,橄榄形,白色透明。3、幼虫:体长约4毫米,为圆筒形、乳白色小蛆,进而全体呈现浅黄色,半透明;头缩入前腔,口钩为黑色,呈直角弯曲,其尖端稍向内弯。前气门1对,后气门1对,较大,从尾端伸出,与尾轴垂直,互相平行,气门开口处如菜花状。表面有28-41个气门孔。⑷蛹:长2.5-3毫米,长椭圆形,黑色,前后气门明显突出,靴形,尾端有两个针状须(后气门)。三、生活史及发生规律。1、生活史:大豆根潜蝇1年发生1代,以蛹在大豆根部(大豆根瘤内)或被害根部附近的土内越冬,蛹期长达10-11个月之久。越冬蛹于翌年4月下旬地温逐渐升高、10厘米深地温达8℃以上,土壤湿度35%左右时开始发育,5月末至6月初羽化为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中旬。蛹在土层中深度越深,羽化率就越低。5月份气温高时,成虫出现要早5-6天,危害较严重。成虫羽化后2-3天即可交尾,当日就能产卵。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产卵,产卵盛期为6月中旬。卵发育3-4天后开始孵化,孵化盛期为6月中下旬。孵化的幼虫沿茎下移。潜入根部钻蛀危害。幼虫期约20天,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6月末至7月初为化蛹盛期,蛹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达10个月之久。2、发生规律:大豆根潜蝇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25℃。终霜期晚、气温较高、土壤干旱时发生轻于气温低、土壤湿度大的年份。肥沃地块比瘠薄地块危害严重。岗地比洼地危害严重,坡地重于平肥地,砂质土壤重于棕壤土,靠近草荒地和连作的地危害严重。茬口不同,大豆根潜蝇发生程度不同。重茬地越冬虫源数量较多,发生为害重;迎茬、正茬地发生较轻。秋季深翻或秋耢茬地块发生轻。秋季深翻20厘米以上,能把蛹深埋土中,降低羽化率,秋耢能把当年豆茬地地表下越冬蛹带到地表,经冬季长期低温和干燥的影响,死亡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