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油菜白锈病

时间:2022-12-20 15:12:17 来源:网络 浏览:120次

    油菜白锈病又名"龙头病",是油菜上主要病害之一,冬油菜区发生普遍,以云贵高原、青海、上海和江浙等地区发病严重,流行年份发病率10%-50%,产量损失5%-20%。除油菜外,还可危害白菜萝卜芥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    症状 叶、茎、角果均可受害。叶片染病 在叶面上可见浅绿色小点,后渐变黄呈圆形病斑,叶背面病斑处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花梗染病 顶部肿大弯曲,呈“龙头”状,花瓣肥厚变绿,不能结实。茎、枝、花梗、花器、角果等染病部位均可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且多呈长条形或短条状。系统侵染时产生龙头拐症状,不同于油菜霜霉病。但在油菜花梗上可见霜霉菌二次侵染,即在白锈菌孢子囊堆里可见到霜霉菌,这是在竞争营养。    病原 Albugo candida (Pers.) Kuntze 称白锈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菌菌丝无分隔,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孢子囊梗短棍棒状,其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至球形,无色,萌发时产生5-18个具双鞭毛的游动孢子。病菌大小15-27×13-25(μm)。卵孢子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状突起。孢子囊萌发最适温10℃左右,最高25℃,侵入寄主最适温度为18℃。    发病特点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夏,据试验每克油菜种子中有卵孢子6-41个,多者高达1500个,把卵孢子混入油菜种子中播种,发病率大幅度提高,且多引起系统侵染,产生龙头拐症状。越夏的卵孢子萌发产出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油菜引致初侵染。在被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进行再侵染。冬季则以菌丝和孢子囊堆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升高,孢子囊借气流传播,遇有水湿条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侵染油菜叶、花梗、花及角果进行再侵染,油菜成熟时又产生卵孢子在病部或混入种子中越夏。在田间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和再侵染。    白锈菌产生孢子囊适温8-10℃,萌发适温7-13℃,低于0℃或高于25℃一般不萌发,湿度要求95%-100%。潜育期约12天,一般19-22天。病斑显症至散出孢子囊约5天。气温10℃时孢子囊需经7天破裂,18-20℃只需5天。生产上气温18-20℃,连续降雨2-3天孢子囊破裂达到高峰。云南在4-6片真叶的10月中旬-11月下旬及抽薹至盛花期出现2个高峰期。上海2-4月降雨量大雨日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白锈病的油菜品种。    如国庆25、东辐1号、小塔、加拿大1号、蓉油3号、江盐1号、加拿大3号、花叶油菜、云油31号、宁油1号、新油9号、亚油1号、茨油1号等。    (2)轮作倒茬。避免油菜连作,提倡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3年以上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及时摘除老病叶和“龙头”,深沟窄畦;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结合深翻整地,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来年菌源。    (4)种子处理。选用无病种子,并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10%盐水选种,用下沉的种子清水洗净后晾干播种。    (5)药剂防治。油菜苔高17-33cm或始花期开始喷药,以后每隔5-7天喷一次,共2-3次。    药剂有58%瑞毒霉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喷雾。此外还可选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可兼治油菜白斑病。

评论
评论
发 布

《病害油菜白锈病》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