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是如何发生的?该如何防治?
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玉米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的叶片上,也能侵染叶鞘、茎秆和苞叶。这种病害在北方夏玉米种植区尤为常见,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玉米锈病的发生原因
病原菌:玉米锈病的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柄锈菌。这种真菌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够迅速繁殖并侵染玉米植株。
菌源充足:若腾茬不及时、连作以及发病秸秆未经处理直接还田等,导致病残体滞留于田间,病原菌不断累积并以冬孢子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的重要来源。
气候条件适宜:玉米柄锈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为15-35℃,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在夏秋高温、多湿及多连阴雨的年份,发病尤为严重。
品种抗性差:不同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早熟品种和甜质型玉米抗病性较差,而马齿形品种相对抗病。
栽培管理不当: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等因素,均有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
玉米锈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在锈病重发区,抗锈病的品种是理想选择,其次是中抗锈病品种。
茬口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累积。
清洁田园: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病株,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搭配氮磷钾的配比,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自身抗逆能力。
化学防治:
拌种:在锈病发病较重的地区,可在播前有针对性进行拌种。拌种剂可选择2%立克锈可湿性粉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提前预防:在锈病易发区,可选择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预防锈病的杀菌剂,如戊唑醇+肟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醚菌酯等。
药剂喷雾:田间已经发生锈病时,可选择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敌立脱乳油、12.5%烯唑醇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天左右喷施1次,连喷2~3次。
玉米锈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病害。通过选择抗病品种、茬口轮作、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治玉米锈病的发生和危害。同时,种植户应密切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玉米生长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