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3-04-24 23:46:00 来源:网络 浏览:146次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病毒病,严重时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玉米*感病,也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 。

一、发病症状 发生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典型症状是在病株的叶片背面、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短小、硬脆并上冲,顶部叶片簇生。节间明显缩短粗肿,病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二、发生特点 玉米粗缩病由灰飞虱以持久性带毒方式传播。玉米幼苗期抗病力较弱,在2叶1心时*易感病,7叶以前是发病的敏感生育期。拔节后抗病力增强。田间小麦丛矮病和绿矮病病重的地块,后茬玉米粗缩病发病程度往往也较重。实践表明,在北方玉米区,春玉米以4月中旬以后播种的发病重,播期越晚,感病越重。夏玉米以麦套玉米感病重,直播感病轻,且早播的重,晚播的轻。 

三、发生规律 玉米粗缩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麦田的绿矮病株和带毒越冬的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该病毒及其介体灰飞虱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高梁、谷子、大麦等作物,以及看麦娘、狗尾巴草、马唐、稗草、画眉等杂草。玉米不是灰飞虱的喜食寄主,只是在田间没有合适的寄主时,灰飞虱才将玉米做为过渡寄主,寄生繁殖。灰飞虱在北方地区一年大约发生5代,第2、3、4代灰飞虱在谷类作物及田间杂草上越夏。秋季小麦出苗后,第4代成虫转迁至麦田,玉米粗缩病毒也被传到小麦上,并在麦苗及第5代(越冬代)灰飞虱体内越冬,形成周年侵染循环。

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小麦面积较大,多为小麦—玉米连作种植模式,加之禾本科杂草的大量存在,为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毒源和病毒介体灰飞虱良好的寄栖环境。同时北方玉米种植以夏玉米为主,多采用麦垄套种及麦后免耕点播。玉米苗期的易感病阶段往往和*代灰飞虱的迁飞高峰相遇、相重叠,这就为病害的侵染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如果冬季温暖,春季干旱,夏季雨水适宜,适合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代灰飞虱大发生,从而引起玉米粗缩病的大爆发。 

四、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防治策略应强调预防为主、适期早防的原则,应突出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关键期的药剂防治措施。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完全是由带毒的灰飞虱的传毒所致,因此消灭或避开灰飞虱的传播侵染是预防粗缩病发生的重要途径。

(一)农业防治措施

1、清除田间杂草。秋收之后及时灭茬,清除田间杂草,以减少灰飞虱和病毒的越冬越夏寄主,从而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2、防治麦田灰飞虱,减少传毒媒介。用除草剂冬前化学防除麦田杂草,早春小麦拔节期结合防治小麦红蜘蛛喷药防治越冬代成虫;小麦抽穗后,结合防病治虫进行“一喷三防”,兼防一代灰飞虱。

3、调整玉米播期。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并利于化学防治,避开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

4、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减少传毒机会。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增强玉米植株的抗耐病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二)药剂防治措施

1、药剂拌种。同时提倡连片种植,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

2、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杀虫剂防治灰飞虱。

3、苗期发病,应及时拔除病株,并适当推迟定苗时间,并用抗病毒药剂喷雾,抑制病毒的增殖,加快叶绿素合成,从而减轻病害发生与危害,提高产量。

评论
评论
发 布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