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如何利用机械耕作整地

时间:2024-06-29 23:17:45 来源:网络 浏览:3120次

【大豆种植如何利用机械耕作整地】大豆是我国的经济作物,在我国栽培历史十分悠久。近年来随着农机发展,部分大豆种植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种植,节约了人工劳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下面介绍大豆种植如何利用机械耕作整地。

(一)大豆生长发育与土壤环境条件

1、土壤质地

大豆最理想的土壤质地是粘砂壤土、粘壤土、和砂壤土,因为这三种土壤都有较好的通气条件,又有较好的保水能力。砂土通气良好,但保水能力差;粘土保水能力强,但通气不良。

2、土壤有机质

一般情况下大豆种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上根系生长良好,植株发育繁茂,籽实产量较高。在大豆生产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一般土壤有机质3-4%,公顷产量能达到2250公斤;有机质含量4%以上,公顷产量3000公斤左右。

3、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对养分有固定、释放与淋失的作用,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理化性质都有一定影响。大豆对土壤的酸碱度是比较敏感的。土壤偏酸偏碱对大豆根瘤的影响要比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表现明显,11

4、土壤水分

在大豆生育全过程中,种子萌发出苗需要吸水相当于种子重量的90—110%,比禾谷类作物大一倍左右;幼苗期上部植株生长较慢,根系需较快生长,需要土壤水分相对少些;花荚期需要较大量的土壤水分,以满足大豆生长发育需要。大豆是需水量较多的作物,比较适合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降低到50%以下,大豆生长发育就要受到影响。

5、土壤温度

种子发芽出苗需要土壤温度6—70C,但十分缓慢,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00C,33—360C发芽最快,但幼苗细弱。幼苗期大豆对低温有一定抵抗力,气温低于40C表现受害,真叶出现前,幼苗抗寒能力较强。花芽期以后。此期大豆需要较高温度,花芽朗适宜温度为200C左右,开花的适宜温度为20—250C,温度在230C以下或290C以上开花较少。根系生长最适宜土壤温度为22—260C。

(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形成的影响

1、干湿交替的利用

根据土壤胶体遇湿膨胀、遇干收缩的原理,利用北方地区气候的干湿、冻融交替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在土壤反复膨胀和收缩的干湿交替情况下,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因为湿土变成干土时,由于土壤胶体各部分脱水速度和程度不同,收缩力不均匀,达到一定程度便从土粒中胶结力最薄弱的点位首先断裂,形成团粒。反之,当干土变湿时,土壤胶体吸水膨胀,由于土壤各部分胶体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产生的膨胀力不均,膨胀到一定程度,使干燥时所形成的某些团粒又联成一体。如此反复干湿交替,膨胀和收缩交替,不断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团粒,对改善土壤通气、透水和养分状况都有重要的作用。

干湿交替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阳离子组成等。凡是有机质含量较高。阳离子组成以Ca+、Mg+等二价离子为主的土壤,干湿交替的作用效果较好。干湿交替虽可形成团粒,但土壤并不散碎,需要进行一定的土壤耕作,在受到机械作用力时才能散碎。在生产上常利用夏季耕作,接纳雨水,经干湿交替作用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并利用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层,形成新的团粒结构。

2、冬春冻融交替的利用

冻融交替是利用北方温度对土壤水势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土温增高时,水势下降;反之,使水势增高。当地面温度下降到O0C时,表土层孔隙内的水分由液态水转变为固态的冰,扩大了上下层间的水势差,使水分向上层运动。随着冻土加深,在冻土和非冻土界面上一直进行着自下而上的水分运转规律,并依次结成冰晶。这种上升的水分,即称为“返浆水”。在栽培上,常用早播技术来利用早春的“返浆水”,解决早春干旱问题。由于冰的体积比同量水的体积大,使旧土壤孔隙容积扩大(约增加 11%,使地面升高),对周围的主体产生压力,使土壤结构性能增强。当春季转暖时,固态水融化为液态水,但是被冰晶膨胀扩大的土壤孔隙却不能还原,形成较大的孔隙,于是使土壤变得疏松,并形成团粒结构。在耕翻土地时,翻伐中的水分冻结时也有膨胀的力。这种冻结力相当于土壤耕作之力,故称为冻耕。

冻融交替作用的效果大小,取决于秋季心土层含水量,冬初的冻结速度、冻结深度和持续时间。心土层含水量多的,冻结速度较缓慢,冻土较深和持续时间较长的,则返浆水越多,冻耕引起的总孔隙越多。反之,冻耕的效果较少,东北地区冻土深度达1~2米,冻结时期长达4~5个月,冻耕效果极显著。

(三)大豆土壤耕作技术及应用

1、大豆土壤耕作技术

(1)大豆平翻耕法

以应用有壁犁,翻转疏松耕层为主体,使农田形成地面平整,耕层结构全部疏松的一种耕法。平翻技术以五铧犁、圆盘重耙、圆盘轻耙、钉齿耙和各种镇压器等配套组合进行。

用五铧犁耕翻时,犁铲切入土壤,借犁壁翻转抛入犁沟,使土垡散碎成覆瓦状。耕翻作业一般以三年轮新翻一次较为合理。

1)耕翻的主要方法及要求

耕翻主要有四种方法:

①螺旋型犁壁耕翻

用螺旋型犁壁变换耕作层上下位置,使翻转180o,适用开荒地和粘重潮湿多草的土地。要求翻土完全,覆盖严密,消灭杂草和野生植物作用强。

②熟地型犁耕翻

要求垡片翻转1350,翻后垡片彼此相连,与地面呈450角,后一轮上举的部分表层土壤紧附在前一轮翻出的土壁上如覆瓦状。该种方式牵引阻力小,有较好的翻土和碎土作用,但垡片覆土不严密,灭草性能较差,在垡片接缝处常有杂草和根茬外露。

③复式犁分层翻垡

将耕层上下层分层翻转。方法是在复式犁主犁铧上前方安装一个小铧,耕深约为主犁铧的一半,耕幅为主犁主体的2/3。作业时,小犁铧先将上层约 10厘米的表层上翻到犁沟中,翻转1800,再由主铧把10~25厘米的土层翻转1350,覆盖在前铧耕翻的土垡上面,起到分层翻垡的作用,该法的底土细粹无架空层,地面覆盖严密,翻地质量较高。

④心土混层犁

是针对白浆土耕层浅,下有白浆层的特点而进行一种耕翻技术。主要是有上下两层铧,而下层铧翻转的土层,不覆盖上层翻转的土层,只是在上层铧翻转土层下面,不让白浆层的土进入耕层上层,只是在耕层下层进行搅拌,达到白浆土改良的目的。此法对白浆土改良效果明显。

2)耕翻深度与时间

我国平翻耕法多用于一年一熟的春大豆区。春大豆区翻地时间因前作不同而异,有时因气候条件而定。麦茬采用伏翻池,玉米、谷子、高梁等茬采用秋翻。在秋翻时间短促、秋雨多的年份,秋翻常不能完成而延迟至次年春翻。翻地的质量以伏翻最好,其次是秋翻,再次为春翻。春翻地一般应在土壤返浆前进行,注意翻粑结合,防止跑墒,做到随粑耪,随镇压。

翻地的深度应根据不同耕层深度和土壤质地确定耕翻深度,一般在20~22厘米。耕层薄的土壤可降低至18~20厘米,耕层深原有机质较高的土壤可深翻达22~24厘米。同一地块不同年份,不宜采用同一深度,避免形成犁底层。此外,耕翻深度还应该考虑下层土壤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如盐分或白浆层等),应防止将有害物质翻到表土层上来。

3)平翻耕法的优缺点

①平翻耕法的缺点:其一是加剧了风蚀。其二,压实了土壤。平翻耕法由于作业次数多,机车进地次数多(一年中机车要进地10次以上)结果就必然出现耕地被“翻暄了,压硬了”的现象;其三,翻转土层破坏了土壤结构,其四,加重了干旱。平翻耕法往往造成“翻多深,干多深”的现象;其五,生产成本高。因为平翻耕法需要的农具型号多,作业次数多,油料消耗大,而耕作效率却又低。

②平翻耕法的优点:其一,铧式犁平翻效率高,是翻地的有效手段;其二,在消灭多年生杂草上有一定效果;其三,在翻压绿肥和秸秆还田上还是暂时不能代替的措施;其四,整地质量较易达到要求的水平。

4)耕翻质量标准要求

① 翻地标准和质量

根据前茬、后作、土壤性状,灵活安排翻深,一般18—24厘米。平翻后田面平整,无漏耕、重耕,犁垡覆盖严密;耕幅一致;耕垫直,百米内直线度误差不超过15厘米;不立垡、不坐垡,对残株、杂草的覆盖率95%以上;、全田翻深一致。

② 耙捞标准和质量

根据土壤墒情和耙地时间确定耙深,一般12—15厘米,耙深误差不超过1厘米。边耙边耪,耙耪后耕层内无大土块及空隙,每平方米耕层直径大于5厘米土块不超过5个,沿播种垂直方向,在4米宽地面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不漏耙、不拖堆,相邻作业幅重耙不超15厘米。

③ 起垄标准和质量

垄向直,50米垄长直线度误差不超过5厘米,垄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深度均匀,深度误差不超过±1厘米;垄台压实后,垄沟到垄台的高度不低于18厘米,垄高误差不超±2厘米,地头整齐度差异不超过30厘米。

④ 镇压标准和质量

压后地面平整,土壤紧实。10厘米土层内,土壤容重为0.9—1.1克/(厘米)3;不漏压,不拖堆。

(2)深松耕法

大豆的整地方法不外乎以耕翻土层为特征的“平翻法”,和以不翻转土层的“深松法”这两大类。黑龙江省近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深松法”比“平翻法”优越。

1)深松耕法的优越性

以深松为主、间隔深松的耕法除了能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① 正确地利用了耕层土壤“上肥下瘦”的规律。只有采取不翻转上层的耕作方法,才能挖掘土壤增产潜力。深松耕法则是典型的不翻转上层又能深耕的方法。黑龙江省多年多点试验表明,采取不翻转上层的深松耕法,比采用翻转上层的平翻耕法,增产10—20%。

② 深松耕法是经济有效的耕作方法。采取不翻转上层的深松耕法,可减少耕作次数,降低油料消耗,提高耕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深松耕法比平翻耕法每公顷可节省油料36.9公斤,提高耕作效率3.75倍。

③ 以间隔深松为特征的深松耕法,能创造一个“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这种耕层构造有它独特的优越性;其一,能协调耕层土壤中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做到养分的释放和保存兼顾,用地和养地结合;其二,既能以“虚”大量蓄水,又能以“实”保证及时供水,能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其三,耕层土壤中大孔隙和小孔隙的比例适当;其四,由于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比较协调,有助于实现农田土壤的热量平衡。

2)不同深松方法应用的原则

要合理应用间隔深松法与全面深松法。要根据生态与土壤情况,正确应用全面深松法,以防止不正确的全面深松法造成犁底层呈“上虚下实”或全虚全实的耕层构造。这种耕层构造主要缺点是:其一,耕层土壤矿质化过程极强,腐殖化过程极弱,结果是释放的养分多,作物吸收利用的少,非生产性的消耗大;其二,耕层土壤中大孔隙多,小孔隙少,利于蓄水却不利于供水;其三,耕层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不利于实现农田土壤的热量平衡。

可采用I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该机全方位深松后,土壤的密度在1.2-1.3克/立方厘米,土壤渗透率提高5-10倍。用大犁改装的深松机。要求打破犁底层,深松在30公分以下,要求深浅一致,不得漏松。也可采用ISG-180、210、280型系列深松旋耕机,经测定,深松旋耕过的地块28公分耕层范围内含水量,在干旱情况下,水份比耕翻多8%左右;在雨水较大的情况下,水份减少7%。

3)深松耕法的整地方法

因前茬的不同,深松耕法的整地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玉米茬的整地方法:准备原垄卡种的玉米茬,要在玉米收获后,搞好田间清理;然后在结冻后、下雪前,用钢轨耢子耢垄除茬;春播前再捞一次,耢后随即播种。另外,对紧实的土壤,还可在玉米收获后,结冻前,进行垄体深松,深松深度在15厘米上下,深松同时进行垄上除茬,然后垄体整形扶垄,搞好镇压,为卡种标准化打下基础。

② 小麦茬的整地方法:准备垄上播豆的麦茬,收麦时要低割,在搅前灭茬斜耙两遍,然后破茬搅垄。要根据土壤墒情确定深松方法,墒情好的地方,应采取垄底深松方法;墒情差的地方,应采取垄沟深松方法。垄底深松以15一20厘米为宜;垄沟深松为25-30厘米为好。等杂草出土后,要及时扶垄灭草,扶垄同时带木滚子压垄一次,封冻前再压一次。

4)大豆深松耕作操作

① 深松搅茬起垄

是指以春小麦或亚麻等平茬为前作,在作物收获后进行的边松边搅茬边起拢的耕作作业方式。

作业方法:在七桦犁上安上深松铲,通过拖拉机牵引一次或二次成垄;成拢后在表土稍干时镇压一次,达到播种状态。深松要打破犁底层,深25厘米以上。

② 深松垄翻起垄

主要是对前茬是垄作的地块,在作物收获后,边深松、边垄翻边起垄的耕作作业方式。

作业方法:在七桦犁上安上深松铲,深松垄沟、破旧垄,合新垄,或者深松垄底,趟垄沟、扶原垄。深松垄翻同时起垄,起垄后及时镇压,达到播种状态。

③ 松旋起垄

松旋起垄是近年来研制的一种可以代替平翻起城的耕技术。这种耕作技术基本不打乱耕层土壤的层次,即可更有效地将耕层土壤旋耕,又同时进行深松,旋松机装上配套机具后,可以一次性作业成垄达到播种状态。

④ 耙茬

耙茬是平播种豆采取的浅翻方法,用这种耕法的前作多为小麦、亚麻等作物。作物收获后,立即用双列圆盘耙耙地灭茬,对角耙两至三遍,耙深12一15厘米,耙平、耙细;播前再耪平即可播种。

2、大豆土壤耕作的应用

大豆播前采取哪种耕作方式,主要以其在轮作体系中所处位置为依据,也就是看它种在什么茬口上,根据茬口确定耕作方式。根据大豆生产实际情况,应建立一个以机械化为手段的,以深松、合理轮作、轮耕、轮施肥为主要内容的,以正确处理用地和养地关系为核心的机械耕作制度。大豆的耕作方法受着轮作制和施肥制的制约。

(1)在大豆前茬为玉米时,应采取原茬耢茬,机械双条卡种大豆,配合苗期垄沟深松的耕作方法。但对要求秸秆还田的地块,以及实行窄行密植时,则仍应采取平翻耕法。

(2)在大豆前茬为麦茬时,应采取麦茬搅垄,垄底或垄沟深松,垄上精景点播的耕作方法。但对麦草间作,需要翻压绿肥的地块,以及为机械化收获创造良好条件时,则仍须采取平翻耕法。

由此看来,大豆的耕作方法,不外乎是以下三种方法;原垄耢茬、垄上卡种、苗期垄沟深松;麦茬搅垄、垄底或垄沟深松;以及需要窄行密植(为机械化收割创造良好条件),秸秆还田或翻压绿肥地块的平翻耕法。

评论
评论
发 布

《大豆种植如何利用机械耕作整地》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