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病原物主要形态特征,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4-06-19 03:14:57 来源:网络 浏览:3084次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主要形态特征,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有哪些?

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受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都能满足病原菌发育生长,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气。当春季平均气温为9℃以上,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和长时间结露天气,田间空气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就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赤霉病菌只能在小麦扬花期、灌浆期进行侵染,在小麦抽穗期到灌浆期,假如遇到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就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病原菌的主要来源是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麦穗、稻茬、玉米秸秆病上带的赤霉病子囊孢子。

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住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而越冬。春天,在病残体上形成子囊壳,条件适宜时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赤霉病由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的流行程度。在黄淮海平原麦区,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能够流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菌源量少与感病期气候干旱、少雨是限制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雨日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重要因素。此时,阴雨日数超过50%,病害就可能流行,超过70%就可能大流行,40%以下为轻发生。在有大量菌原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或有大雾及露水大天气,气温若保持在15℃以上,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迟熟、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素质黏重,偏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发病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受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都能满足病原菌发育生长,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气。当春季平均气温为9℃以上,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和长时间结露天气,田间空气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就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评论
评论
发 布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主要形态特征,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有哪些?》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