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灰霉病的防治
病虫害图片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症状】茎蔓、叶、花及豆荚均可染病。苗期子叶受害后,呈水浸状,变软下垂,然后在叶缘处长出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染病均从叶缘处开始,病部呈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病斑具较大的同心轮纹,后期易破裂。茎蔓染病,病菌多从茎蔓分枝处侵人,致病部形成凹陷暗绿色水浸斑,后扩大环绕茎蔓,染病处以上部分萎蔫死亡。荚果染病先侵染粘附在荚果开花后败落的花瓣或荚果端部的花丝,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期呈淡褐色至褐色水浸状,然后逐渐软腐,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根颈部染病,在地上11~15厘米处出现斑纹,周缘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浅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湿度大时上生有灰色霉层。
【病因】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分生孢子存活期较短,仅4~5个月。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病部可产生大量抗逆性强的菌核,在田间存活期较长,遇到适合条件,由菌核上长出菌丝体直接侵入或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危害。此菌可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腐烂的病荚、病叶、病卷须、败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发病。菌丝可在4~32℃温度范围内生长,而最适温度为13~2l℃,高于2l℃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28℃时锐减。孢子在5~30℃均可萌发,最适温度为13~25℃,其中以偏低温度最为适宜。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尤在水中萌发最好,相对湿度低于95%孢子不萌发。由于该病菌对气候条件的特殊要求,灰霉病主要发生在温室大棚中,以早春2一5月份为主要的发病期,而夏季虽然湿度大,但温度高,因而一般不发病。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只要具备高湿和20℃左右的温度条件,病害极易流行。该病菌寄主较多,危害时期长,产菌量大,防治比较困难。
【防治方法】①农业措施利用温室大棚可以调节温度和湿度的特点,进行生态防治。例如当进入初花期后,晴天上午9时关棚,使棚内温度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2℃时,开始通风,中午继续,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当棚温降至20℃时闭棚,夜间棚室内温度保持在15~l7℃,早上开棚通风,阴天白天开棚换气。通过以上措施,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达到防病、控病的目的。为避免重复侵染,应及时摘除病叶和病荚果,摘除时应用塑料小袋套上再摘,连袋集中销毁。
②药剂防治定植后发现零星病叶时,应开始喷药防治,可使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灰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施佳乐悬浮剂15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霉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得益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4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等药剂喷雾,喷药时,应在上午9时之后,叶面结露干后进行,一定不要在下午3时以后喷药,否则将增高棚内湿度,降低防治效果。阴天时,也可使用烟剂防治,可使用10%速克灵烟剂每667平方米200~250克,或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250克,于傍晚闭棚时熏烟。也可于傍晚喷施粉尘剂,可使用10%灭克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杀霉灵粉尘剂,或6.5%甲霉灵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千克,每7天1次,连续使用2~3次,或与其他方式交替使用。由于灰霉病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因而各种药剂应交替使用,切不可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