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高湿保护地韭菜易发生灰霉病
灰霉病是冬春季保护地韭菜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多由叶尖侵染,并迅速向下发展使叶尖坏死。空气潮湿时病部腐烂,表面产生灰色霉层,空气干燥时多造成植株干尖,不仅影响产量,而且病叶常伴有霉味,使品质下降。
低温高湿、光照不足是韭菜灰霉病发生蔓延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5~21℃,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病害易流行。长期连作有利于病菌积累,发病严重。氮肥施用过多、磷钾肥不足、营养供应不协调的韭菜田,易发病。棚内温度连续数日忽高忽低,韭菜抗逆能力下降,发病重。
防治韭菜灰霉病,应采取综合措施。(1)农业措施。在施足氮肥的同时,合理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浇水宜小水勤浇,以利于提高地温。每次收割后浅中耕培土2~3次,以降低棚内湿度。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在中午适度打开棚膜通风,以降低温度和湿度。及时清理病叶、老叶,并集中深埋。重病田可与十字花科、葫芦科等蔬菜轮作2~3年,不能与葱蒜类轮作。灰霉病菌易由伤口侵入,冬季温度过低时需临时扣小拱棚,以防冻害伤苗,减轻灰霉病发生。(2)药剂防治。每次收割后都要喷药预防,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连续防治2~3次。发病初期可用10%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熏烟防治,每亩用烟剂250~300克,分放8~10个点,用暗火熏烟3~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