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姜瘟病发病因素与防治对策
时间:2022-12-20 14:50:03
来源:网络
浏览:156次
生姜是安徽省的特色农产品,全省生姜种植面积1.2万公顷,主产区为临泉、金寨、阜阳、潜山、铜陵、全椒等地。但是,由于姜瘟病发生危害有着逐年加重的趋势,导致生姜的产量与品质降低,影响加工外销,制约生姜产业化的发展。我所于2003年对铜陵地区姜瘟病发生情况调查,全市种植生姜面积427公顷,发病面积达154.6公顷,发病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6.2%,发病程度属中等偏重年份,在发病田块中,有20%田块绝收,40%田块发病率为70%以下,40%田块发病率高达70%~80%,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损失500kg以上,直接损失464万元以上。 1 病原菌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为了明确铜陵市乃至安徽地区姜瘟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理型,2003年安徽省科技厅专题列为省重点项目,由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和铜陵市农科所共同承担。于2003年9月,从铜陵地区采集的12份姜瘟病标样中分离出并获得1种优势细菌,经单菌落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测定等试验,鉴定为茄罗尔氏菌(Rulstonia solanacearum)。再将该细菌回接生姜引致典型姜瘟病症状。进一步对其三糖三醇的氧化反应进行测定,发现铜陵地区导致姜瘟病发生的病原菌属于一种茄罗尔氏菌生理型Ⅲ型。 2 病害发生流行特点 2003年我所先后在铜陵生姜产区董店镇的西垅村、舒山村和东山村,新建乡的民主村和福光村分别建立了5个观察点。结果表明,2003年姜瘟病发生时间较往年晚,发病程度重,发病时间短,流行速度快。经系统调查:6月26日~7月3日为开始发病期,仅有个别田块零星发病,发病率为1.3%~5.0%,病情指数为0.3~1.5;7月26、日~9月10日为发病高峰期,盛发期持续了45天左右,此间气温高,相对湿度大,病害发生流行快,发病率为34.3%~84.8%,病情指数为34~84;严重度90%以上,为4级病情。9月15~30日病情流行减缓,此期气温下降,发病率为48.6%~91.6%,病情指数为48~91,整个发病时期为7月上旬~9月中旬,长达80天之久。 3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3.1 带菌姜种传病 在新姜区其主要病原菌侵染源为带病种姜的病菌,土、肥、水都不带菌,且姜种为上年零星发病地的留种,用福尔马林浸种消毒,防效达到90%以上。试验表明,新姜区严格控制姜种带菌极其重要。 3.2 带菌的田块发病重 根据对铜陵地区发病田块的调查,姜瘟病病茬地及周边地块为病茬地,且生姜连作,造成姜瘟病发生早,危害重,发病率均在50%以上。头年一块地发过病,还影响到当年周围多块地发病。尤其是大多数重病田块的病残株、病株、腐烂姜块扔到田埂及周围田沟,随着雨水病菌流入周围及低下的田块,造成了下年病害重发。由此可见,老姜区土壤中病菌及病残体是重要的侵染源之一。 3.3 肥料和灌溉水也能传病 从调查中发现,受病残体污染过的肥料,如沤肥及不经发酵的堆肥、未经腐熟的人畜粪肥等有机肥都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发病。上游高地块发病,病水直接流入下游低地块导致发病,还会导致病害迅速加快蔓延。根据调查,病田中病菌可随流水而扩散蔓延,漫灌、串灌是加速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田间有零星病株时,往往在灌溉后出现成块的病株,这是病菌顺水传播再侵染的结果。因此,姜田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后,宜采用浅水沟灌或浇灌,切忌漫灌、串灌。同时用无病菌干净水,如井水、河水等。 3.4 温度影响发病速度 调查表明,影响姜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子除病原菌致病外,还有温度、湿度和降雨。姜瘟病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为28~30℃,据2003年田间观察:发病温度为日平均气温在20~30℃以上,最适发病温度为28~35℃。发病初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盛发期在7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下旬病情渐止。由于2003年7月20日~9月上旬持续高温达40多天,且高温天气的气温均在35℃以上,病害流行速度快,病情严重。温度的高低,能直接影响病害流行速度,温度高加大病菌繁殖系数,缩短潜伏期,增加再侵染次数。从系统调查表明,气温20~25℃从发病到植株枯死需15~18天,气温35℃以上从发病到枯死需6~8天。 3.5 降雨及湿度与发病关系密切 降雨直接影响姜瘟病的发生及流行速度。据气象资料与田间实际发病情况综合分析:2003年我市在5月上旬~9月下旬,生姜整个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基本符合了病害对温度的要求。那么病害发生迟早则主要取决于6~7月的降雨量和降雨与晴天日数的比;发病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发病初期的降雨量及发病盛期的温湿条件。 ①降雨影响发病时间 根据前几年调查,铜陵地区发病初期一般在6月上中旬。但2003年情况特殊,铜陵地区5月20日~6月20日出现多晴少雨天气,一个月晴天24天。而在6月21日~7月10日,这20天内降雨量达到2876.7mm,降雨天数达到14天,雨天占70%,所以2003年到6月28日~7月10日,才开始出现中心病株,发病时间比往年推迟了20多天。 ②降雨及湿度影响发病程度 据调查,2003年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时间为8月中下旬~9月上旬,此间30天时间有一半为雨天,雨天占50%,空气相对湿度为80.2%~91.6%,日平均气温在28℃以上,出现了高温、高湿、阴雨天多的天气。提供了病害流行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致使病害流行速度快。 3.6 品种与病害关系 通过品比试验表明,各品种对姜瘟病抗性差异不明显。2003年从外地引进了舒城黄姜、金寨姜、潜山猴姜、江西兴国姜、浙江五指岩姜、山东大姜和山东莱芜小姜七个品种,与铜陵白姜(作对照)进行了品种抗病性的田间试验。结果各地品种均零星发病且无明显差异,品种间抗病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7 发病与其他因素关系 ①田间地下害虫多,对根茎损害且造成虫伤口,有利病菌侵入,也有加重病害的趋势。 ②铜陵姜农有剥老姜的习惯,这样就增多机械伤口,有利病菌的侵染。经调查结果表明,剥老姜早发病7~10天,发病率为46.7%,不剥老姜发病率为21.5%,剥老姜比不剥老姜的地块发病重。 4 姜瘟病综合防治策略 防治姜瘟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途径,以农业措施为主,切断种、土、水、肥四大主要病菌传播源。 4.1 轮作换茬 轮作换茬是解决土壤带菌的重要措施之一。轮作必须4年以上,以水旱轮作方式效果较好,前茬以新茬地或水稻田为宜,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偏酸性土壤撒生石灰100~150kg/667平方米,或用50%敌克松1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4.2 精选姜种 建立无菌留种基地,繁育无菌姜种,单收单藏,单阁贮存,贮姜阁用40%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处理。选留无病姜种,每年9月下旬,进行田间观察,选择绝对无病菌感染,包括周围和上游的高地势地段也未出现病株的田块作为留种地。 4.3 姜种消毒 应用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姜种消毒效果好,在无病菌田块中,防效在80%以上。因此,采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泡30min,再闷种3~6h。 4.4 浇净水施净肥 浇灌未被病菌污染的井水、山间泉水、河流水,不用有病田流过的田沟水。出现中心病株后,杜绝大水漫灌、串灌,以喷灌、浅水沟灌或泼浇为好。施净肥仍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姜田施用的有机肥必须得到充分腐熟,以堆放沤制高温杀菌再使用。可使用漂白粉进行肥水消毒。 基肥中要增施磷钾肥,可使生姜增强抗性。冬季要深翻土壤,进行土壤冻垡熟化,且以生压熟等措施均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4.5 铲除田间中心病株 挖除中心病株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减轻危害。关键要及时、彻底、完全、干净的铲除。挖除中心病株,包括邻近的健株也要一并挖除,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同时,病穴内施5%漂白粉或新鲜生石灰,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淋灌。 4.6 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6月下旬~7月初进入高温高湿多雨季节,姜瘟病进入发病期,有可能暴发成灾,要经常到田间观察,一旦发现零星发病,发病初期实施全田用药。经田间试验研究,较为理想的药剂,可选用50%灭菌威、70%根腐灵、20%速补、50%敌克松、3%克菌康、73%可杀得等杀细菌的无公害蔬菜药剂灌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