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疫病及其无公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2-12-20 14:51:25 来源:网络 浏览:127次
黄瓜疫病俗称“烂蔓”,是黄瓜主要病害之一。1.症状识别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多是子叶、胚茎暗绿色水浸状,很快腐烂而死。成株期发病,多是茎基部,或节部、分枝处发病。先出现褐色或暗绿色水浸状斑点,迅速扩展成大型褐色、紫褐色病斑,表面长有稀疏白色霉层。后病斑缢缩,皮层软化腐烂,患部以上茎叶萎蔫、枯死。叶片发病,多在叶缘或叶柄连接处产生不规则形、水浸状、暗绿色大型病斑。湿度大时,病斑扩展极快,常使叶片全片腐烂;干燥时,病部呈青白色,易破裂。病斑扩展到叶柄时,叶片垂萎。瓜条发病,以中下部,尤其近地面瓜条容易发病。瓜条多从花蒂部或瓜条腰部先发病,迅速扩展,直至整个瓜条。病部暗绿色,水浸状,软化凹陷,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稀疏白色霉层。最后病瓜腐烂,发出腥臭味。2.病原PhytophtboramelonisKatsura称甜瓜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子囊梗直立,中间偶出现单轴分枝,顶生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长椭圆形。孢子囊萌发放出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菌丝间可以产生厚垣孢子。卵孢子球形,黄褐色。病菌可侵染多种瓜类作物。3.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5年之久。翌年春天土壤中卵孢子、厚垣孢子经雨水溅到植株上,萌发后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25―30℃条件下,经24小时即可发病;在有水存在时,发病部位4―5小时就可产生大量孢子囊。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及其萌发后形成的游动孢子,借风雨及灌水传播,条件适宜,病害极易爆发流行,酿成灾害。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极为密切。虽然病菌在9―37℃的范围内可生长发育,但其适温为23―32℃。孢子囊产生需要90%以上相对湿度,萌发需要95%以上相对湿度,并要有水滴存在。25℃左右并有水滴存在的条件下,病害循环―次需要20―25个小时。疫病发生早晚及流行程度同初始菌量和水分管理关系十分密切。一般瓜类重茬地发病早,病情重,灌水多,灌水量大,发病重,蔓延快。偏施氮肥易发病。4.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长春密刺等抗病品种。与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施足底肥,采用地膜高畦栽培方式。适时适量追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灌水,定植后控水,结瓜后做到见干见湿,盛瓜期要及时满足蓄水量,但也要避免大水漫灌。表现疫病后,灌水要减少到最低量,以抑制病情发展。(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并施农药防治。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3%瑞毒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5%普力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评论
评论
发 布

《黄瓜疫病及其无公害防治技术》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