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中珍品”----竹笋
时间:2022-12-20 14:54:26
来源:网络
浏览:199次
竹笋,又叫做笋或闽笋,中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22个属、200多种,分布全国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秦岭以北雨量少、气温低,仅有少数矮小竹类生长。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中国有竹二百五十余种,大部分的幼芽可供作笋食用。竹笋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竹笋是竹竿的雏形,纵切面可见中部有许多横隔和周围的肥厚笋肉,笋肉又被笋箨包裹着。笋肉、横隔及笋箨的柔嫩部分均可食用。毛竹鞭抽生后3~6年为发笋盛期,冬季可挖冬笋,清明前后开始采收春笋,早竹的春笋品质比毛竹佳。麻竹、绿竹等丛生型竹栽植两年后开始收笋,每年4~11月为采收期,7~8月为盛收期。竹笋的笋头刚露出土面为采收适期,过迟采收,纤维多、具苦味。竹笋,又称玉兰片,在一年中,冬、春、夏三季均可吃到鲜笋。鲜笋含水量高,毛竹春笋含水量为90%,冬笋为85%,属鲜嫩食品,不耐贮藏和长途运输。作为蔬菜,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味清香鲜美,而被视为菜中珍品。竹笋不能生吃,单独烹调时有苦涩味,味道不好,但将竹笋与肉同炒则味道特别鲜美。竹笋可做汤,也可烧菜,能做出许多美味佳肴。如竹笋鲫鱼汤,竹笋烧猪肉,竹笋煮白粥,现在还把竹笋制作成笋干、玉兰片及罐头等。我国优良的笋用主要竹种有长江中下游的毛竹、早竹和珠江流域、福建、台湾等地的麻竹和绿竹等。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较深,竹鞭和笋芽借土层保护,冬季不易受冻害,出笋期主要在春季。麻竹、绿竹等丛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浅,笋芽常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冻害,出笋期主要在夏秋季。竹原产热带、亚热带,喜温怕冷,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区。毛竹生长的最适温度是年平均16~17℃,夏季平均在30℃以下,冬季平均在4℃左右。麻竹和绿竹要求年平均温度18~20℃,1月份平均温度在10℃以上。故在我国南方竹林茂盛,而北方竹林稀少。竹需要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和通气性良好的土壤,土壤pH值以4.5~7为宜。每100g鲜竹笋含干物质9.79g、蛋白质3.28g、碳水化合物4.47g、纤维素0.9g、脂肪0.13g、钙22mg、磷56mg、铁0.1mg,多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竹笋的蛋白质比较优越,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维持蛋白质构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为优良的保健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