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海南油桐尺蠖的特征及防治

时间:2022-12-20 15:00:13 来源:网络 浏览:119次
    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白色,足黄白色,腹面黄色,腹末有一丛黄褐色毛。前翅白色,杂以灰黑色小点,并有明显的黑线,自前缘至后缘有3条黄褐色波状纹,以近外缘的一条最明显,雄蛾中间的一条不明显,后翅与前翅相近。雌蛾体长22-25毫米,翅展60-65毫米,触角丝状;雄蛾体长19-21毫米,翅展52-55毫米,触角羽毛状。卵椭圆形,直径0.7-0.8毫米,青绿色,孵化前呈黑色。卵粒堆叠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卵块,上面有黄褐色绒毛。幼虫初孵时呈灰褐色,一、二龄幼虫呈黄白色,三龄幼虫为青色,四龄以后的老熟幼虫体色因环境而异,有深褐色、灰绿色、青绿色等。头部密布棕色小斑点,头部中央往下凹,气门紫红色,腹部第六与第十节各有足1对。老熟幼虫体长60-70毫米。蛹初为绿褐色,后转为黑褐色,长22-26毫米。腹部末节具臀棘,臀棘的基部两侧各有1突出物,突出物之间有许多凹凸的刻纹。    发生规律      海南油桐尺蠖在广东1年发生3-4代,在福建和广西北部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在广东越冬代成虫于3月中旬出现,1-4代幼虫的发生期分别在4月初至5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初、8月上旬至9月上旬和9月下旬至11月初,其中为害柑橘严重的是第二、三代幼虫。在广西柳州,各代幼虫的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福建建瓯,各代幼虫的发生期分别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和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白天多栖息于防护林树干背风处或柑橘主干及叶背。卵成堆产于树皮缝处或柑橘叶背。幼虫一般6龄,少数5龄。幼虫在阴天和夜间为害猖獗,一、二龄喜食嫩叶面,三龄时将叶缘食成缺刻,四龄后食量剧增,每头每天可食掉叶片8-12片。老熟幼虫化蛹前大量排粪,晚上沿树干或吐丝下坠入土化蛹。入土深度1-3厘米,如果树干周围土壤疏松,绝大部分都在主干周围45-60厘米范围内化蛹。幼虫的天敌有小茧蜂,泥蜂和胡蜂。    防治方法    ①诱蛹或挖蛹。在老熟幼虫未入土前,用塑料薄膜铺设在主干周围,上面再铺湿度适中的松土6-10厘米,诱集幼虫在其中化蛹,再集中消灭。也可在蛹发生高峰期(广东各代分别为11月至次年2月、5月中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挖掘柑橘树主干周围60-70厘米,深度3厘米的表土,收集蛹带出园外处理。以越冬代和第一代蛹期挖掘最为有效。    ②灯光诱杀成虫。成虫羽化期每公顷安装1只40瓦的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③刮除卵块。卵成堆产于树皮裂缝处或柑橘叶背,可收集卵块集中烧毁或埋掉。    ④药剂防治。在一、二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喷药防治,药剂可用100亿个/克青虫菌(Bt)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阿维菌素(螨虫清、灭虫丁、爱力螨克等)乳油3000-4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加0.2%洗衣粉、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20%中西杀灭菊酯(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评论
评论
发 布

《柑桔海南油桐尺蠖的特征及防治》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