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垄作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11-03 06:14:34
来源:网络
浏览:125次
与传统平作相比,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省工省时、便于管理、能减少农业化学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节水、抗病、增产、低耗、高效的特点。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辐射到山东的40多个市县,同时在河南、甘肃、宁夏、山西也得到了一定面积的示范推广。实践证明,这项技术可以在我国所有水浇田区推广,不论是缺水的干旱区还是多雨易发生涝害的地区,都可以采用这项技术。 1 小麦垄作栽培的创新点 小麦垄作栽培是将原本平整一片的土壤用机械起垄开沟,把土壤表面由平面变为波浪形,就像种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一样在垄上种2~3行小麦。是一项节水、节肥、增产的全新小麦生产技术。它与传统平作相比,可降低生产成本30%左右。在栽培管理上,小麦垄作高效栽培技术有几点不同于传统平作,该技术的创新点包括: 1.1新的种植方式 我国乃至世界小麦主要以传统平作为主,即将小麦种植于平整的畦面。而垄作栽培则是将土壤表面由平面型改为波浪型,扩大土壤表面积40%左右,从而充分增加了光能截获量,有利于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湿度,大大改善了小麦冠层的小气候条件,显著抑制了小麦纹枯病、白粉病以及其他常见病害的发生,使小麦株高明显降低,显著增强了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1.2新的灌水方式 在灌水方式上,该技术与传统平作也存在较大不同。传统平作以大水漫灌为主,不仅水分利用率低,而且土壤板结现象严重。而垄作的灌水方式为小水沟内渗灌,克服了大水漫灌由于土地不平整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和肥料浪费现象,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用水量仅为450 t/hm2,比传统平作的水分利用率提高30%~40%,消除了土壤板结现象,为作物根系的健康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1.3新的施肥方式科学研究认为,施肥位置的不同直接关系到肥效的发挥和作物产量的高低。传统平作多为零深度施肥,即浇水前把肥料作为底肥一次性撒施于地表。这样不仅增加了施肥量,同时也造成了肥料的浪费和化学污染。垄作栽培不同于传统平作,肥料不能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土壤,该技术要求底肥占总施肥量的1/3,其余部分要在拔节期一次补施,或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分2次补施。基肥可在起垄时埋人垄底或随播种以种肥形式施人土壤,在后期补肥时应以垄沟深施肥为原则,沟内集中条施,施肥深度相对增加15~17 cm,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有利于作物增产和保护环境。 1.4新的群体关系 传统平作高产要靠培创大群体,而大群体容易引起通风透光的不良,进而引发病害和倒伏等问题。与传统平作相比,垄作栽培有利于更好地优化小麦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小麦的边行优势,达到群体适宜,个体健壮,穗足、穗大、粒重的目的,每穗粒数增加2―3粒,千粒重增加2.5 g左右,不仅可以增产10%~15%,而且明显改善了小麦的品质。 2 技术要点 2.1地块选择 实行小麦垄作栽培,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地块。该技术主要适宜于水浇条件及地力基础较好的地块。应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对于旱作地区,必须结合免耕、覆盖及其他节水技术进行。轻粘性土壤和壤土比较适宜垄作,效益也最高,而对于保水保肥力差的沙壤土或沙质土壤则不宜采用。 2.2整地 垄作栽培要求播前要有适宜的土壤墒情,墒情不足时应先造墒再起垄。如农时紧,也可播种以后再顺垄沟浇水。起垄前深松土壤20~30 cm,耙平,除去土坷垃及杂草后再起垄,以免播种时堵塞播种耧,影响播种质量。播前精细整地,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部分复合肥。整地时,基肥的施用原则与一般的精播高产栽培方法相同,目前提倡的是肥料后移施肥技术,也就是基肥占全生育期的1/3,追肥占2/3。 2.3垄幅确定 垄幅的大小及垄上种植行数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地力条件、作物布局及轮作制度。仅就地力条件而言,中等肥力的地块,垄宽以70~80 cm为宜,垄高17~18 cm,垄上种3行小麦,这样便于玉米直接在垄沟内进行套种;而对于高肥力地块,垄幅可缩小至60~70 cm,垄上种2行小麦,玉米套种在垄顶部的小麦行间,也可套种在垄沟内。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垄作小麦可以在垄沟内间作菠菜等越冬蔬菜。 2.4垄作机械配套小麦垄作播种机是专为作物垄作栽培而生产的配套机械。用小麦专用起垄播种一体化机械,起垄播种施肥一次完成,减少了田间作业程序,提高了作业效率。使用时垄距可调,垄上可种2~3行小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根据牵引动力1次起1垄或多垄。配套的小麦专用起垄播种机可提高起垄质量和播种质量,尤其是能充分利用起垄时的良好土壤墒情,有利于小麦出苗,为苗全、齐、匀、壮打下良好的基础。 2.5良种选择 垄作栽培作物种在垄顶,相邻垄间距离远远大于传统平作行距,用精播机播种,注意在品种的选择上应以分蘖力较强的多穗型品种为宜,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扩大光合作用面积,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的边行优势,从而更能充分发挥垄作栽培的增产潜力。而对于分蘖力较差的大、中穗型品种如要实行垄作栽培,应以提高土壤肥力为前提,适时加强春季肥水管理,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从而增加有效光合面积。另外,可适当选用晚熟品种,以发挥垄作的高产潜力。 2.6肥水管理 淹灌垄作,是目前垄作栽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灌溉方式失去了垄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正面影响,无法发挥垄作栽培良好的增产效应。因此在浇水时应以小水漫灌,停水后垄沟余水能浸湿垄顶为原则。严格掌握浇水时期,适时浇好冬水,干旱年份要注意垄作小麦苗期尤其是早春要及时浇水,以防受旱和冻害。后期灌水多少应视天气情况灵活掌握。小麦起身期一般追施尿素150~225 kg/hm2尿素,肥料直接撒人沟内,可以起到深施肥的目的,然后再沿垄沟小水渗灌,切忌大水漫灌。待水慢慢浸润到垄顶后停止浇水,这样可防止小麦根际土壤板结。小麦孕穗灌浆期应视土壤墒情加强肥水管理,根据苗情和地力条件,脱肥地块可以在浇水的同时追施尿素75~150 kg/hm2,这样有利于延缓植株衰老,延长籽粒灌浆时间,提高产量,同时为玉米套种提供良好的土壤墒情和肥力基础。 2.7垄作与免耕覆盖相结合 垄作与免耕覆盖相结合是一套较好的实用耕作技术,对于旱地小麦生长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该技术操作方便:在收获时,留下小麦根茬10 cm左右,高留茬如同在地面打了无数个桩,可保证粉碎的秸秆不被风刮跑,水分也不易流失;作物秸秆粉碎后可直接覆盖,并尽可能地盖满、踏实、均匀;播种时,采用专门的播种机械,不动或尽量少翻动地面覆盖物,不耕、不旋条件下一次完成播种施肥。垄作与免耕覆盖相结合,抗旱,蓄水,保肥能力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该技术可以大大地减少雨季地表径流,充分发挥土壤蓄水的作用,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大幅度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及旱地土壤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