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时间:2022-12-20 15:18:00 来源:网络 浏览:186次
    目前秋季金针即将全面开始投料生产,请广大菇农参照下列规程进行生产操作,以实现优质、高产。    1  产地环境  应符合NY/T391的规定,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基地选点应避开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源的影响,同时基地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    2   技术要求2.1   培养基  应符合NY5099的规定。配方:绵籽壳37.5%、麸皮10%、玉米粉10%、米糠10%、棉籽饼10%、杂木屑20.5%、石膏粉2%、含水量65%。    2.2   拌料  将棉籽壳提前10h~12h按1:1.3的料水比预湿。根据配方加入其它培养料,拌透拌匀。    2.3   装袋  金针菇栽培袋采用0.045mm×180mm×360mm聚丙烯袋。将拌好的培养料装入栽培袋中,培养料高度应控制在11cm~12cm为宜,压紧压平料面,栽培袋上部沿料面折下紧贴栽培袋外面,用皮圈或带子捆绑,培养料应在6h内装完进灶灭菌。    2.4   灭菌  栽培袋装入灭菌灶内时,料面朝上,袋压袋叠放,袋间纵向应留有通气道。在0.15MPa(1.5kg/cm2)压力下热力保持2h或在100℃常压下热力保持10h~12h。    2.5   接种  接种箱(或室)事先应进行环境净化,达到清洁、干燥。选用符合DB33/293•1要求的栽培种。料温降至28℃以下后,将栽培袋、菌种、接种工具装入接种箱(或接中室)内进行消毒0.5h。经消毒处理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每瓶栽培种接栽培袋25~28袋。接种时应用镊子将菌种夹成黄豆粒大小,覆盖在培养料表面,挤压袋内空气,然后反折袋口,并用包扎带扎紧。    2.6   菌丝培养  培养室事先应经过环境净化,达到清洁、干燥、通风、遮光。叠放方式采用单层平面或底层4袋、层高3层~4层梯形叠放,接种面应朝上,中间留有走道。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5%~70%。每天早、晚开启门窗进行通风换气1h~2h,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培养期内应结合翻堆逐袋检查2次~3次,及时剔除不良菌袋。    2.7   菌袋外运  菌丝应长至栽培袋的1/2以上。用纸箱或编织袋进行包装。不得在30℃以上环境中运输。运输途中应有防晒、防潮、防污染的措施。应按GB15569规定检疫,办理植物检疫证书。    2.8   出菇管理    2.8.1   场地与排放  菇场事先应消毒处理,净化环境,达到清洁、通风、遮光、平整、且近水源。菇场四周50m内应没有污染源。采用单层平面排列,行×列为(10袋~12袋)×(40袋~45袋),四周留50cm过道。出菇场地分大棚菇场和室内菇场两种。大棚菇场应南北朝向,大棚高2.5m,宽6m,长度30m~40m,棚顶覆盖油毛毡,间隔3m~5m,离地面50cm处开启30cm×50cm通气窗,窗外吊草帘。室内菇场应选择通风透气良好,宽阔,泥土地面的室内。    2.8.2   开袋与搔菌  菌丝长至栽培袋的2/3以上,气温在5℃~18℃时开袋。拉直栽培袋袋口后,袋口向外下折至料面上方5cm处,要求袋口平,袋直立。用匙形工具轻轻刮去气生菌丝和接种块,随即盖上塑料薄膜保湿,保持2d~3d,期间每天早、晚各掀膜一次。    2.8.3  催蕾  场内温度控制在12℃~15℃,相对湿度85%~90%,照度100Lux~150Lux,保持7d~10d。菇蕾形成后,早、晚掀膜通风15min~30min,并在掀膜时将膜上水珠抖滴在走道上。    2.8.4   幼菇管理  幼菇形成后,1cm~3cm时应将场内温度降至8℃~12℃,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早晚掀膜各通风:黄色金针菇0.5h~1h,白色金针菇1h~1.5h。幼菇长至3cm~5cm,温度应控制在8℃~12℃,相对湿度控制在80%~85%,早晚各掀膜通风:黄色金针菇2h~3h,白色金针菇3h~4h。幼菇生长期间,在通风时适应喷雾补湿,并保持弱光。    2.8.5  成菇管理  菇体长至6cm~7cm,袋口提高至料面10cm,温度8℃~15℃,相对湿度控制在88%~92%,每天抖膜通风2次~3次,保持弱光。菇体长至10cm~12cm,拉直袋口,控制湿度黄菇在83%~87%,白菇在80%~85%,温度8℃~15℃,每天抖膜通风1次~2次。    2.8.6  杂菌处理  在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应保持清洁生产,加强环境消毒。如遇非金针菇类杂菌产生,应及时隔离、烧毁。    3  采收  当菇体长至14cm~16cm时,菌盖φ0.8cm~φ1.2cm,边缘仍内卷就可采收。除去杂质,割去根部,按DB33/T293•3规定分级。
评论
评论
发 布

《金针菇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