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夏黄瓜栽培技术(二)

时间:2022-11-02 06:03:59 来源:网络 浏览:166次

(三)高垄或高畦直播

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腾地,耕翻施肥整地。因为夏季炎热多雨,如排水不良,会使枯萎病、疫病等发生严重,所以各地栽培均应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各样高垄或高畦栽培方式,以利排水。

如果田间积水,即使不发生病害,根部也会缺氧窒息,天晴后烈日一晒,会出现大片死亡。采用催芽后点播比干籽点播好,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苗,避免因出苗时间长,下雨使地面板结,不易出苗。点芽可保证*全苗。具体催芽点播时间应按各地前茬结束时间而定,华北地区南部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越夏一季栽培地区,可在终霜期结束后播种

具体播种方法是:首先在高畦两边用小锄各开10—12厘米宽、10—15厘米深的小沟,沟内灌足水,待水将要渗完时,将领先催好芽的种子,按株距(一般20—25厘米)在沟沿淹水的地方摆播两个种芽,随即用湿土蒙住。播种一般都在下午,如果阴天,也可在上午进行。

1.小高垄的制作方法

(1)地整平后,先在起垄的地方用锄挖成20厘米宽的沟,沟深15—20厘米,然后667平方米施腐熟的堆厩肥2600—5000千克,饼肥100千克,过磷酸钙50—100千克;施于沟内,再用当地常用的工具将肥和土掺匀,灌水后封土成小高垄。垄高20厘米,小沟宽20厘米,大沟宽50厘米,垄高12—15厘米。

(2)在底墒足的情况下,顺起垄线将底肥撤上,然后用锄或其他工具按规定规格起垄。两种起垄方法都是在实践中经常用的,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无论哪种起垄方法,均需土面细碎,没有坷垃,垄高低一致,大小均匀呈拱圆形,然后盖地膜。在越夏一季栽培地区起垄后可覆盖地膜,以提高地温及防除杂草。

2.小高畦栽培畦总宽1.1米,畦面宽50厘米,沟宽60厘米,畦高12—15厘米。一畦两行,株距20—25厘米这是华北一带的一般小高畦栽培标准。

小高畦栽培方式在生产上应用很普遍,在冬季温室或早春霜期内的大棚里,无霜期的春季,干旱或多雨的夏季和秋季等各个季节栽培的黄瓜,几乎都是采用这种形式。小高畦的制作方法和小高垄一样,同样有两种方法。小高畦栽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灌好底墒水。没灌溉条件的地区或地块,土地翻完及时作畦,以保墒。但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在低洼易涝地块,地下水位高及前茬作物收获后能及时翻耕、整地、作畦的地块,往往不是缺少底墒水,而是土壤水分过多。对这些地块,则要求多耕翻耙地,进行散墒,以防土壤水分过大,造成播种后烂种或幼苗不发根,导致缺苗或幼苗变成黄苗、弱苗,甚至出现沤根死苗。具体做法要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前提是要保证底墒水充足,既怕旱又防水分过多。

小高畦高度的确定:由于地区、地势、土质、季节、气候、水位、降雨量及耕作管理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对小高畦高度的规格要求就不能一样,一定要因地制宜,以便充分发挥这种栽培方法和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不能都规定为一个模式。从测定耕作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来看,比较高的小畦,有利于多雨地区和低洼易涝地块防止雨涝带来的危害,但不利于旱季、干旱地区、山岗、坡地种植。从全国情况看,畦高5、10、15、20厘米的都有,甚至有30厘米的高畦。由于江南地区的年降雨量大、雨天多、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有不渗水的土层等因素,应以防涝为主要目标,高畦比江北的高一些为宜,一般在15—25厘米之间。在少雨地区或灌溉条件差的岗坡地,则偏低一些为好。华北、东北地区,一般土层深厚,土壤渗透力强,相对较干旱,畦高以10—20厘米为宜。在这个范围内,确定具体高度。

在水源充足、土质偏黏、有胶泥底不渗水层、地势低洼等地块,畦做得高一些较好;在砂性土壤、漏水泥肥、高岗、丘陵、坟地和缺少水源;不能保持灌溉等地块,小高畦则偏低一些较好。雨季的雨量大而集中,要以便于排水防涝为中心,同时考虑到雨季有时也可能遇到于旱、缺少雨水的情况,若水源有保证,小高畦则可高到15—20厘米,在低洼易积水的地块,还可使小高畦的高度达到25—30厘米。在西北高原地区,常年雨量稀少,阳光充足,日照强,蒸发量大,往往缺少水源和灌溉条件,不易出现涝害。保墒、夺取全苗是重要环节,一般可采用5—10厘米的小商畦。

评论
评论
发 布

《露地夏黄瓜栽培技术(二)》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