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5%—15%,而且病麦中还产生对人畜有毒的物质,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利用价值。
一、症状
赤霉病为害症状以穗腐为主,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
二、病原物
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其他多种镰孢如燕麦镰孢、黄色镰孢等均可发病。
三、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菌在土表的稻桩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当前推广的小麦品种中,以克春5号、3170较抗赤霉病。
(2)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适期早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合理施肥、等栽培措施,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是防治赤霉病的一项基础措施。
(3)药剂防治。喷药时期往往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在始花期(全田10%扬花)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防治方法为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可隔5~7天再喷1次,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或每公顷选用25%咪鲜胺1000毫升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