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养猪效益的因素

时间:2022-12-20 11:19:10 来源:网络 浏览:231次
目前,生猪价格低迷,养猪利润空间被压缩。综观目前农村中小规模猪场的运行情况,养猪效益不高,除价格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品种质量参差不齐当前农村规模猪场中,除很小一部分饲养优质三元、四元或配套系商品瘦肉猪以外,大部分还是以前的土洋杂种猪留作繁殖母猪来繁殖育肥猪,商品猪的品种质量不齐,极少有符合“进京”、“入沪”条件的。即便有符合条件的育肥猪,也会因规模小而难以将市场做大,只能望市兴叹。另外,低品质商品猪由于生长速度慢,出栏时间长,造成饲料转化率低、瘦肉率低、出栏率低,即便是在2004~2005年卖方市场情况下,仍比优质瘦肉型三元、四元或配套系商品猪低0.5元/千克以上,每出栏1头商品猪二者收益相差50元以上。可见,品种改良已是当前养猪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饲养管理水平低瘦肉型良种猪对能量、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的需要量都比地方品种高得多。而现在农户养猪大部分还停留在粗放管理阶段,这样直接造成后备母猪不发情或发情不正常,即便是配上种,第1胎断奶后可能又不发情;育肥猪的生长潜力发挥不出来,出栏时间延长,料肉比增加,瘦肉率降低,进而直接影响到养猪的效益。在科学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每头母猪应年提供20头以上的育肥猪,育肥猪应该在160日龄左右体重达到100千克,全场(包括种公母猪消耗的饲料)料重比控制在3.0~3.2之间。防疫不规范在现代养猪生产中,免疫接种和抗体监测已成为规模化猪场兽医防疫和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很多猪场消毒意识淡薄,饲养人员和外来人员随便进出猪舍,猪的防疫程序混乱,不根据该场情况和抗体监测水平制订免疫程序,如用三联苗防猪瘟,对可引起繁殖障碍的细小病毒病、乙脑、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疾病的预防不重视,造成母猪流产、死胎,仔猪成活率低。大部分猪场不注重预防,对待疾病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现代养猪应该是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有效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防止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环境污染严重当前农村的养猪户对猪粪尿几乎不做任何处理,猪粪随处堆放,粪水随意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更加重了疫病的防控难度。建议猪场的粪尿进行二级沉淀,粪便堆积发酵。有条件的应建沼气池,既解决了生活用燃气、照明的问题,还可解决冬天猪舍产房的取暖问题,沼液、沼渣又是优质的肥料。这样既解决了环境污染,又形成了“粪―沼―肥―粮”的良性循环,是当前农村中小规模养猪场较可行的方案。缺乏环境调控力度传统猪舍采用开放式,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与舍外同冷热,只能春秋产仔,一年养猪半年长,经济效益低。而现代养猪常年产仔,均衡出栏,仔猪60日龄体重25千克以上,育肥猪5~6月龄体重100千克以上,高进高出高效益运转。这需要给猪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进行设施化饲养。即母猪产床产仔,并根据母仔不同温度要求,设仔猪保温箱、加电热板或红外灯保温,使仔猪初生时环境温度达到30~33℃;仔猪21~28日龄早期断奶,保育床育仔,保育舍温度应高于产房温度3~5℃,也可在保育床上加电热板,使仔猪躺卧处的温度在25℃以上。另外,大猪怕热,要重视种公、母猪和育肥后期猪的防暑降温。公猪温度超过30℃,精液品质差,配种受胎率低,高温持续1个星期,经过7个星期左右精液品质才能恢复。高温使怀孕母猪流产、死胎增多。哺乳母猪采食量下降,仔猪哺育成活率降低;育肥猪采食量下降,增重慢。根据各类猪不同的温度和湿度要求,采用相应的通风降温措施。如种公猪、育肥猪和怀孕母猪可采用纵向通风或喷雾降温,哺乳母猪滴水或风扇降温。饲养方式落后目前,农村养猪户,多为小规模饲养,即饲养5~30头母猪,1~3头种公猪,自繁自养。这样配种、产仔、保育、育肥各个环节的技术都得掌握,饲养难度加大,先进的设施设备很难被采用,即便采用利用率也不高,难以实行全进全出,导致疫病多、效益差。若是互相联合,进行专业化生产,即可克服以上困难。有技术和资金实力条件的户养母猪繁殖仔猪,也可几户联合建一个繁殖场,专门养母猪繁殖仔猪,产房、保育舍均采用全进全出设施化饲养,常年均衡产仔。不具备条件的农户,可根据条件建一排或几排育肥舍,从固定的繁殖场引进25千克左右的仔猪,育肥舍实行全进全出,这样可做到育肥猪整齐一致,病少,高效益运转。
评论
评论
发 布

《制约农村养猪效益的因素》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