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其防治

时间:2022-12-20 14:38:53 来源:网络 浏览:134次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保护地黄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发生范围广,发病极其普遍,发病率在10.40%--36.70%,严重地块损失可达到24.30%。对黄瓜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

主要症状: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果实、有时可侵染茎。子叶染病初期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随后颜色逐渐变黄;真叶染病初期,为鲜绿色水浸状斑点,表面凹陷,发病后期,颜色逐渐转为黄褐色,而且病斑多数受到叶脉限制而呈现多角形,温室内温度大时叶背面病斑部可产生乳白色菌脓;干燥后可以看到白色痕迹,病斑中央变薄变脆,容易折裂穿孔;茎部染病初期,形成水浸状小点,之后向上下发展而呈短条状,温度大时也从病部溢出大量菌脓,干燥后呈干枯斑表层留下白色痕迹,瓜条受到感染后也出现水浸状小点,随后发展为不规则病斑,由于瓜条水分充足,而在病部可见到溢出的大量白色菌脓。

病原:属假单胞杆菌,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链状连,接。端生1--5根鞭毛,有荚膜,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适应温度为24--28℃,*为39℃,*4℃,48--50℃经10分钟致死。

发病条件和传播:发病的*适温度为24--29℃,温度在10--39℃之间均可发病,温度*适为70%以上,棚中低温高温有利于发病,所以棚内结露时间长,发病就重。浇水后次日,由于温度上升,也可在叶背产生大量菌脓,就可引起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病原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的。病种子带病率为2%--3%,在种子中可存活1年以上,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3--4个月。播种出苗后,由带菌种子的子叶首先发病,病菌植株体内迅速繁殖,温度较大时由病部溢出菌脓,借助农事活动,或是由棚顶下落的大量水珠,或是结露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温度适宜时造成大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早3号、津杂系列、津研2号等。

2、种子处理。瓜种可在70℃恒温箱中干热灭菌72小时,或者在50℃温水中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播种。还可以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用40%的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0小时,用药液浸种后要用清水洗净然后进行催芽播种。

3、采用无病土进行育苗,实行轮作,清除病残体。

4、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灌水质量,一般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使棚内温度过高;日间控制温度,使温度*不超过28℃,夜间提高温度使温度不低于10℃,早上日出后温度超过30℃时,通风半小时,夜间温度如能保持在10℃以上,则在下午日落以后通风1--2小时。

5、采用新技术。采用滴灌或者地膜覆盖暗灌技术,可*限度地降低温度,减少棚内结露时间;更换棚膜时采用无滴膜,也可以减少结露,减轻发病。

6、药剂防治。采用5%的百菌清粉剂进行喷粉,每亩每次1千克;发病初期选用72%的农用链霉素或1:2:300--400的波尔多液进行喷雾,或用40万单位的青霉素钾盐5000倍液喷雾也有一定效果。

评论
评论
发 布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其防治》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