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褐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时间:2022-12-20 15:09:56
来源:网络
浏览:125次
细菌褐斑病主要发生于东北水稻产区,由于剑叶叶鞘亦有发生,故有细菌性鞘腐病之称。 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和穗部。 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边缘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合形成大形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 叶鞘多发生于剑叶叶鞘,病斑为赤褐色,短条形,水渍状,多数病斑融合则形成不规则形;后期中央呈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内部茎秆上有黑色条状斑;叶鞘被害严重时,稻穗不能抽出。 穗部主要发生于稻粒颖壳上,产生污褐色、近圆形病斑,重者可融合成污褐色块状斑。 发病条件 菌源凡上年残存的水稻病残体、病种子数量多,如不经处理,均可引起来年水稻发病 气象条件据报道7-8月份如天气阴冷,再加上大风,尤其暴风雨使稻株叶片多伤,可加重病情。 稻田管理一般水、肥管理不当,如施氮肥过多,长期深水灌溉,水稻生长不良,病害发生常常很重。 品种经调查,当前尚无免疫或高抗品种,但品种间抗病差异显著,有的品种抗病性较高。 防治方法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2.消灭菌源病种子应进行消毒处理;病稻草应进行销毁,稻田附近或池埂上的野生寄主(杂草)也应割除。 3.药剂防治(1)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550-5100克,加水喷雾。(2)14%胶胺铜水剂,每公顷1875-2550毫升,加水喷雾。(3)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每公顷900-1050克,加水喷雾。 4.注意稻田水、肥管理如浅水灌溉、科学施肥,尤其要严禁病水田串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