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生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人很形象地把养牛业比喻为畜牧业中的“重工业”,表明了养牛业在整个畜牧业中生产周期长,影响面较大。到2004年底,云南省存栏牛总数为788.62万头,其中黄牛493.67万头,水牛274.6万头,建成输精站点(包括简易站点)1100多个,有输精技术人员2340多人。全省肉牛冻精改良工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肉牛生产已成为我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为使我省肉牛生产快速健康发展,还必须抓好杂交改良、疫病防治、犊生培育等方面的工作。
杂交改良的现状和趋势
从九十年代末期我省重新大规模启动牛杂交改良工作以来,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牛的杂交改良工作,全省牛的杂交改良数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黄牛和水牛的年改良数(不含引进公牛的本交数)从1999年的54937头增加到2004年的288681头,增长了4倍多。在大部分地方,杂交改良效果显著,加上市场牛价的上涨,杂交改良牛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据我们在全省多个州、市、县的调查,一头1~2岁的改良牛售价比同龄本地牛要高1000~1500元,老百姓对牛的杂交改良的态度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积极要求,全省牛冻精改良工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存在的几个问题
虽然牛冻精改良工作在全省正迅速推开、蓬勃发展,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和现在一些地方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业务部门的关注。
(1)杂交改良技术路线的失误将导致肉牛业的长期发展受挫我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相应的致病生物(细菌、病毒、体内外寄生虫和虫媒疾病)也就非常复杂。2001年,省家畜改良工作站针对我省不同气候区域和牛改良工作的进展程度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方案或技术路线,但根据这几年来的了解,这些方案只在全省少数地方得到执行,大多数地方则完全顺应老百姓的要求用西门塔尔进行级进杂交,有的已级进到3~5代。西门塔尔作为一个中大型的温带优良肉牛品种,具有杂种优势明显、后代生长发育快等优点,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温带品种,抗蜱耐热和蜱传疾病的能力低,现在,一些地方的西门塔尔杂交后代已出现了焦虫病临床症状,亚临床症状的可能更多,这些牛再继续级进杂交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其二是随着级进代次的增加,杂种优势降低,改良效果逐渐降低;其三是随着外血的增加,杂交后代对饲养管理水平和营养的要求增加。因此,希望有关人员尽可能按照省家畜改良工作站所提出的改良方案或技术路线执行。老百姓喜欢“白头牛”的想法,通过我们的宣传解释,他们应该会能改变的,就像最初不喜欢“带孝牛(白头牛)”一样。
为方便大家查阅,将有关方案引用如下:
滇东北、滇西北肉牛改良区
本区主要包括昭通地区和曲靖市的大部分县市。这一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夏暖冬凉甚至寒冷,品种只宜使用一些温带品种如西门塔尔、短角牛、安格斯等作父本。建议的技术路线是:
西♂×本♀→F1×短♂→F2♀×安♂→F3
各代次的公牛全部去势育肥或做耕牛,F3全部作为商品出售或通过优秀个体进行横交固定来培育新型肉牛品种群。
在一些老改良点上,现在已有一些其它杂交类型,如安×本杂、短×本杂及它们的级进杂交代,对于这些杂交类型,建议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安♂×本♀→F1♀×西♂→F2♀×安♂→F3♀或短♂本♀→F1♀×西♂→F2♀×安♂→F3
杂交公牛和F3的处理同上。
滇中、东南部肉牛改良区
这一地区包括昆明、玉溪、楚雄、保山、红河、文山,和曲靖、大理的部分地区。这一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各个品种都能较好的适应,但为了更为有效地生产出高档牛肉并使杂交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建议的技术路线:
西♂×本♀→F1♀×婆♂→F2♀×短♂→F3♀×安♂→F4
对于个体过小的母牛,可以采用下述方案:
短♂×本♀→F1♀×婆♀→F2♀×西♂→F3♀×安♂→F4
通过这两种途径获得的杂交后代将是我省肉牛杂交改良的主体类型,除作为商品出售外,在集中产区群体达到一定数量后,可考虑通过选育优秀个体进行横交固定来培育云南肉牛新品种或新品种群,从而达到改造云南本地黄牛的最终目的。
滇南、滇西南热带、亚热带肉牛改良区
这一地区包括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和德宏州。这一地区内的大部分地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人口密度低,土地和草料资源丰富,是我省进行肉牛产业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气候炎热,一般温带肉牛品种适应性较差,即使是杂交一代也如此,根据这一情况,建议的技术路线如下:婆♂×本♀→F1♀×西♂→F2♀×安♂→F3或本?本♀×婆♂→F1♀×西♂→F2♀×短♂→F3♀×安♂
由于我省特殊的地貌和多变的气候类型,按地域进行肉牛杂交改良的区域规划比较困难而且准确性差。另一个可参考的因素是按各地的年平均气温来确定,凡年均气温在15℃以上的地区,无论第一父本是西门塔尔、短角或安格斯,第二父本选用婆罗门都可获得更好的杂交优势;而年均气温在15℃以下的地区,导入婆罗门血液后,后代耐寒性能差而可能会影响生产性能。
(2)犊牛培育
杂交犊牛生长发育快,云南本地母牛泌乳性能不是很好,犊牛的早期营养不足和生长发育缓慢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我们在很多地方调研时都一直在强调犊牛培育、良种良法的问题,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由于犊牛完全靠母乳供养,母牛支出过多,从另一方面又影响到母牛的产后发情,造成产犊间隔延长,整体繁殖性能降低。
在犊牛培育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寄生虫病的防治。农村厩舍卫生本来就不好,近几年来,犊牛新蛔虫病和球虫病发病率都有增高的趋势,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养殖小区的疫病防制
养殖小区的建设有利于科学技术措施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卫生状况的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数量的集中,群体的扩大发生疫病的风险也增加。很多地方消毒、防疫设施不健全,人员来往(特别是活畜交易贩子)和家畜流动频繁,一旦发生意外,损失比分散饲养的就不知要大多少倍;二是为寄生虫特别是蜱螨类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在一些湿度较大的地方,厩舍卫生管理跟不上,我们在调研工作中在不少地方己经发现了养殖小区里牛的皮肤病。第三是粪便和排污的管理,不要把小污染、零星污染集中为大污染。(4)从省外引进“杂交牛”的问题
近两年来,不少地方的党委、政府对畜牧业特别是肉牛业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很多老百姓通过饲养杂交牛也真正获得了效益,省内杂交牛的价格也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加上省内冻改站点数量不足,覆盖面还远远达不到老百姓对杂交改良工作的期盼,杂交改良数量也满足不了一些养牛大户收购杂交改良牛的需要。
因此,不少老百姓(特别是得到政府补贴的地方)和一些大户和私企老板就到省外去购买杂交牛。由于很多老百姓对牛的体形外貌鉴别不是掌握得很好,只要是“白头牛”或红白花的就买来,因此,所购买的牛的质量就不是很理想。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从外省买来的牛并不是真正的杂交牛,国外引进良种的血液含量很低,大部分是杂交公牛本交后代或是回交的二代、三代。这些牛买回来后其生长发育远不如本省人工授精所得到的后代;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牛并不是完全以商品牛的形式引进来,没有报批过,而去买牛的人对当地的疫情和地方性疫病并不清楚,也提不出需要对哪些疾病进行检疫,有些地方在引牛时把病也引进来,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据估计,过去三年来,全省从山东、河南、吉林等地买进来的各种类型的牛(西门塔尔、利木辛、夏洛莱、皮埃蒙特、短角等)的不同血液的后代一万多头,造成云南财政资源的大量浪费。
对未来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确保肉牛业健康稳定发展
有人很形象地把养牛业比喻为畜牧业中的重工业,这从某种角度来讲,表明了养牛业在整个畜牧业中投资需求大,生产周期长,影响面也比较大。从国内外工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发展规律都有雷同,轻工业先发展了,才有重工业发展的基础,国内也是在养猪、养鸡发展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才转而重视养牛业。同时,根据省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划,畜牧业发展的主导思想也是“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草食家畜”,但就我省草食畜牧业的整体情况看,目前仍处于基础差,发展程度低的状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财政继续投入和扶持。
(2)健全体系,抓好种源,自主创新
目前,全省牛的良种覆盖率还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原因可能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冻改工作重新起步晚,冻改站点建设数量不足,加上云南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一个站点所能覆盖的面比起北方平原地区要小得多,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尽量利用现有站点配种和覆盖面的同时,在条件成熟和牛群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议增加站点建设的投入,力争使全省冻改站点数量达到2000个以上。
牛冻精改良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高质量冻精的生产和供应。目前除了少量荷斯坦奶牛冻精是由省外购入,绝大部分是由省家畜冷冻精液站和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导站生产和供应,而两站的生产规模小,种公牛的更新和增加一直是困绕两站的老大难问题,现在所生产的冻精己不能满足全省冻改工作的需要,随着牛改工作的推进,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建议有关领导应及早关注这一问题。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扶持2~3家企业建立有一定规模的肉牛养殖、育种场。现行的杂交改良工作只能进行到一定的程度,不可能无限制的杂交下去。通过建立育种场,组建核心群,结合面上的牛群,培育适合云南气候条件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3)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牛冻精改良的效率
目前,全省人工授精的受胎率差异很大。据我们在部分地方的调查分析,在影响受胎率的很多因素中,影响最大的还是人员因素。培训应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技术人员,主要培训人工授精的操作技术和母牛的发情鉴定,第二层次是老百姓的培训,主要内容是母牛的发情鉴定和犊牛培育,特别是在新开展这项工作的地方。技术人员的培训由省级组织进行,老百姓的培训由县级组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