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养羊业
时间:2022-12-20 11:22:35
来源:网络
浏览:212次
1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养羊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1.1 注重养羊数量,商品率低 近年来,我国农村养羊业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羊的存栏量比80年代初增加60%以上,特别是羊肉产量显著高于羊只数量的增长,这说明农村靠养羊提高收入的商品意识增强,只注重羊只数量而忽视畜产品产量的观念也在改变。尽管如此,农村养羊仍存在着饲养数量大、商品率低的问题。我国农村养羊在提高商品率上有较大潜力。养羊最终目的是收获产品,商品率越高越好。要获得较高的商品率,一是要增加数量,二是提高个体和群体生产性能,而后者尤为重要。养羊业发展成就应以商品率而不是以饲养量作为重要标志。 1.2 主要采取家庭分散饲养的经营模式,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我国农村的养羊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分散的家庭饲养为主,当前,分散饲养有利于农村零散草地的利用,如草山草坡、滩涂、路边饲养,农作物秸秆、树叶等农副产品均可作为羊的饲料,但分散的家庭饲养对饲草资源的利用往往不尽合理,致使许多优良放牧地因滥牧、超载使草地出现退化,难以实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同时这种分散的缺乏统一指导的家庭饲养形式也难以形成产业化。不形成产业化生产,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形势。没有形成产业化就难以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当市场行情看好、养羊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当市场疲软滑坡、养羊无利可图时,便会出现一并弃养的现象,造成养羊业的不稳定,大起大落。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产业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村养羊由于分散饲养,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给羊群的防疫、产品销售以及优良品种的推广利用都带来一定困难,这是农村养羊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1.3 品种繁多,缺少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品种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条件各异,各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山羊、绵羊品种。这些当地品种具有成熟早、耐粗饲、适应性强、繁殖率高等特点,如小尾寒羊、马头山羊、南江黄羊和白山羊等,这些品种在当地养羊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品种结构上真正生产性能高的品种所占比例不大,同一品种内生产性能高低变异范围较大。大部分品种普遍存在个体小、肉用性能差的缺陷。这些品种产肉性能与国外优良品种相比差距很大,如产于法国的夏洛来肉用绵羊、澳洲的无角陶赛特、德国的肉毛兼用美利奴等,这些优良品种的共同特点是体驱大、后驱丰满、肉用性能好。而我国小尾寒羊除繁殖性能特点突出外,其肉用性能并不突出。这种单纯强调地方品种适应性能的观念,往往阻碍了外来良种的引进与推广。 2 加强体系建设,为养羊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要使农村养羊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大力推广和普及养羊科学技术,但首要的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农村养羊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对待,正确认识农村养羊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1 建立完善的种羊繁育体系,加快种羊育种进程,提高优质种羊利用率 目前,我国农村分布有30多个绵、山羊地方品种,这些品种普遍具有适应性能强、耐粗饲、繁殖率高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个体小、肉用性能差、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应从国外引进一些适合我国地域特色的优良品种,杂交改良当地品种,提高当地品种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 实践证明,引进公羊的作用远高于母羊,公羊对群体的遗传进展和改良效果比母羊大得多,因此,引进应以优秀种公羊为主。此外,我国农村养羊主要以生产羊肉为主,许多当地品种已具备繁殖率高的特点,主要任务是通过杂交提高其增长速度和产肉性能。在种羊利用和管理上,应逐步做到科学化与规范化,发挥其作用。 各地在抓羊肉良种体系建设时,要以种羊良种场为中心,通过重点抓引种、纯种繁殖、胚胎移植等手段,迅速扩大纯种羊的数量,同时建立供精中心,制作冻精颗粒或细管,为羊改良提供足量的种质资源。在利用现有县乡畜牧冷链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县、乡、村的人工授精点,健全县、乡、村三级良种服务体系网络。乡镇兽医站要逐步设立中心场(有一定数量的种羊),开展本行政区范围内的杂交改良工作,负责良种精液的供给,确保杂交改良任务的完成。 2.2 饲苹、饲料体系建设 各地应对现有利用率低的天然草地采用烧荒、清灌、除毒草等方法进行改良,以最大限度提高草场的载畜量和利用率。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在饲草资源好的地方,利用丰富的秸秆和饲草资源建设草粉加工厂,以保证羊只冬季补饲和育肥的营养需要,以提高饲养效果,降低饲料成本。 2.3 搞好羊肉的加工生产,解决产品的终端销路问题 利用高校科研优势,生产羊肉卷、分割肉、即食性熟制品、方便羊肉泡馍、腊羊肉、五香羊肉、灯影羊肉和熏蒸羊肉及中温套装羊肉等新产品,形成名特优系列产品,增加附加值,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羊骨和血粉加工厂,收集各屠宰场送来的羊骨、羊血生产优质骨粉、血粉等饲料,为饲料厂供应原料。 2.4 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畜牧业务部门负责保证羊只疫苗采购和供应,做好防疫,结合羊的生理特点和生产实际,制定重点疾病防疫、羊只免疫计划、普通病防治、圈舍环境消毒等一套严密的疫病防治方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防重于治,减少疫病发生。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疫病监测测报网,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扑灭。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按月进行测报,特殊情况随时上报,在羊主产区推行羊只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从种羊引进到出售,从商品肉羊出售到羊产品加工,都要按规定进行严格检疫,坚持做到检疫证、消毒证、运输证、非疫区证等证件齐全,方可调入调出,防止疫病传入。 2.5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各地应聘请专家组成高级专家技术指导组,在杂交改良、疫病防治、科学管理、草场改良、胚胎移植、计算机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市、县、乡三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部门要抽调精干技术力量,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养羊场户签定技术经济承包合同,积极推广杂交改良、接羔育幼、快速育肥、草场改良、人工种草、配合饲料饲喂、科学饲养管理等实用技术。各地要将技术服务的范围、内容责任到人,制定技术服务规范和技术服务考核指标,切实为养羊户搞好服务。 2.6 积极制定鼓励政策,为养羊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积极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大型企业与养羊示范场和养羊大户签订肉羊产销契约,认真履行产销合同,促进羊业发展。建立利益补偿调节机制,要逐步制定商品肉羊收购保护价,保护养羊群众的利益。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产业开发,鼓励科技人员承包、租赁、领办肉羊育肥场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养羊产业开发;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要进村包产,签订技术责任合同,搞好杂交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草场改良等实用技术推广和承包,并按农户出栏量和经济收入,合理确定科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报酬。 2.7 推行公司+农户的养羊模式,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织生产 养羊业经营方向确定后,要尽快实现区域性的养羊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要达到这一目标,可采用公司+农户的养羊模式,这种模式更适合于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把发展养羊业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公司负责筹集资金,统一购买适于当地发展的绵、山羊品种,而后选择具有饲养管理能力和饲养条件的农户,通过签订合同,将选定的羊群承包给农户,承包期间羊的所有权归公司所有,农户向公司交回合同规定的羔羊以及产品。其余产品及剩余羔羊归承包户所有,承包期间,承包羊的饲养管理费用由农户负责。公司对承包户进行技术指导,如用指定的公羊配种,制定规范化的防疫和驱虫措施等,目的是使羊群质量逐渐提高,增加养羊经济效益。 2.8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 实践证明,要大力发展农区养羊业产业化,应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其他成分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坚持每年从预算内拿出适当资金,作为羊产业开发专项资金,用于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建设;要通过具体项目建设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对产业开发中的加工项目应提供优惠贷款,对规模饲养场、户提供贴息或低息贷款;要鼓励农户和其他非农组织个人采取合资、入股、独资、引资等办法,吸收更多的投资者,共同参与农区养羊业的产业开发。为了发展养羊产业,许多地方的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借用财政有偿资金,建立优良山羊产业开发发展基金,扶持重点饲养场、户发展,定期偿还本息,滚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