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哪些?

时间:2022-12-16 21:23:50 来源:网络 浏览:234次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哪些?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于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林业部、农业部发布施行,名录中列入陆生野生动物33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丹顶鹤等共90多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哪些吧!

蜂猴(所有种)

蜂猴别称懒猴、拟猴、风狸等,为灵长目蜂猴属下的一种猴子,有9个亚种,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体长28~38厘米。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多分布于东南亚。

熊猴

熊猴是灵长目猕猴属下的一种猴子,别称蓉猴、阿萨姆猴、山地猕猴等,体型大小与猕猴相似。与猕猴的不同在于颜面部相对较长,眉弓较高而突出。为喜马拉雅山区和印度支那地区的特有种,主要栖于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暗针叶林。栖居生境和习性与短尾猴等有些相似之处,但熊猴栖居生境相对较高,更具耐寒性,而且分布的纬度偏北。主要以野果及植物的鲜枝嫩叶为食物,也食部分昆虫、两栖动物和小型鸟类。

台湾猴

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别称台湾猕猴、黑肢猴、岩栖猕猴等,体形酷似猕猴,体更灰,尾深色。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1仔,寿命可达20岁。产于中国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

豚尾猴

豚尾猴别称平顶猴、猪尾猴、猪猴等,体长54~62厘米,体型较粗壮,头顶平坦,具辐射排列的黑褐色顶毛。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

叶猴(所有种)

叶猴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共有11种,体型纤细,无颊囊,毛色基本是通体一致,或褐、或灰、或黑,腹面色浅。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树林里,以吃树叶为主,尾很长,适于树栖,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活动,有时也到地面饮水或寻找食物。在树间跳跃,距离可达10~12米。白天活动,夜晚睡在大树上,没有窝。分布于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岛和附近的小岛屿。

马来熊

马来熊别称狗熊、太阳熊、小狗熊等,为食肉目马来熊属下的一种小型熊类动物。现存体型最小的熊,全身黑色,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基部连有短蹼。胸通常点缀着一块显眼的"U"型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舌很长,适于舔食白蚁。爪钩呈镰刀形,善于攀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在中国云南绿春以及西藏芒康有少量分布。杂食性,吃树叶、果实、蜂蜜、昆虫及小动物。

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别称猫熊、竹熊、银狗等,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形脸颊,两个大黑眼圈,壮硕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紫貂

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别称黑貂、林貂、貂鼠等,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其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貂熊

貂熊别称狼獾、月熊、飞熊等,栖息于寒温带针叶林和冻土草原地带,非繁殖季节通常无固定的巢穴,栖于岩缝或其他动物遗弃的洞穴中。多单独活动,昼伏夜出,食性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也捕食狐狸、野猫等。善长途奔走、游泳和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有“飞熊”之称。性机警凶猛,力气大。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会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有半冬眠的习惯。

熊狸

熊狸别称貉獾、熊灵猫等,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善在高大树木上攀爬跳跃,为典型的树栖动物。晨昏活动较频繁,主要以果实、鸟卵、小鸟及小型兽类为食。常年可繁殖,每年2~3月份交配,5月中旬产仔,每胎2~3仔,寿命10~15年。产于云南南部,多分布于东南亚,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丝猴(所有种)

仰鼻猴栖息于2000~3000高海拔地区,植食,有垂直迁徙的习性,群居,有丰富的社群行为,有多种的喊叫声。生活环境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孕期约200多天,5~7年性成熟。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捕杀,数量均稀少,均为濒危珍稀保护动物。由于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仰鼻猴是生活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的川金丝猴,这一属的动物通常被称为金丝猴。

豹在四种大型猫科动物(其余三种为狮、虎及美洲豹)中体型最小,平均全长2米左右,健康体重为60~100千克,奔跑时速可达80公里,体呈黄或橙黄色,全身布满大小不同的黑斑或古钱状的黑环。可以说是敏捷的猎手,身材矫健,动作灵活,奔跑速度快。既会游泳,又会爬树。性情机敏,嗅觉听觉视觉都很好,智力超常,隐蔽性强,长长的尾巴在奔跑时可以帮助豹保持平衡。亦是少数可适应不同环境的猫科动物,栖息于森林灌丛、热带雨林、山地、丘陵、平原、干旱地、湿地,甚至荒漠。

虎是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有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由于人类的猎杀和野外栖息地碎片化,虎成为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目录濒危动物。

雪豹

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别称草豹、艾叶豹、荷叶豹等,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调节呼吸等技能,对氧化变化很敏感,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称。

儒艮

儒艮别称海牛、人鱼、美人鱼等,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喜水质良好并有丰沛水生植物之海域,定时浮出海面换气。因雌性儒艮偶有怀抱幼崽于水面哺乳之习惯,故儒艮常被误认为“美人鱼”。自四千年前起,人类便开始对儒艮的捕杀,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制革,迄今儒艮数量已极为稀少。

白鳍豚

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别称白鱀、白旗、白鳍等,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穿山甲

穿山甲属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个属,共有4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体表被角质鳞甲。头骨呈筒状,吻尖长,无牙齿而舌甚发达。爪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长,用以挖掘蚁类洞穴。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野外数量稀少,在中国,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亚洲象

亚洲象别称印度象、大象、亚洲大象等,为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

蒙古野驴

蒙古野驴别称亚洲野驴、野驴、骞驴等,外形似骡,体型介于家驴和家马之间。典型荒漠动物,多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原亚寒带。营游荡生活,耐干渴,具有极强的耐力,既能耐冷耐热,又能耐饥耐渴,并且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由于“好奇心”所致,常常追随猎人,前后张望,大胆者会跑到帐篷附近窥探,给偷猎者可乘之机,遭到大量捕杀。分布于中亚及西亚各国,中国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新疆。

西藏野驴

西藏野驴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为140厘米,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外形似骡,体形和蹄子都较家驴大许多,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一种大型草食动物。分布在中国青海的玉树、果洛、海北和海西州,甘肃的阿克塞、肃南、南北和玛曲,新疆的阿尔金山等地,西藏北部和四川西部也有分布。

野马

野马别称亚洲野马、蒙古野马、准噶尔野马等,栖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机警,善奔跑。一般由强壮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头马群,营游移生活。原分布于中国新疆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野生种群现灭绝,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中国新疆、甘肃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野骆驼  

野骆驼别称双峰驼、野驼、野双峰驼等,野吃多种荒漠植物,有刺的树和灌丛以及盐生植物。驼峰贮藏的脂肪使它们能够在没有食物时生存很多天。水则充满在围绕胃的小室中,可在无水时维持数周,能喝轻微含盐的水并且可从尿中排出浓缩的盐分。有改变体温的能力,从而不需要出汗或消耗能量来调节体温。这一整套适应能力使得野骆驼能够抵抗冬季零下多度的严寒和夏季的酷热。

黑麂

黑麂中国的特产动物,别称乌金麂、蓬头麂、红头麂等,为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分布于中国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的怀远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栖息于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

白唇鹿

白唇鹿别称岩鹿、白鼻鹿、黄鹿等,典型的高寒动物,栖息地海拔在3000~5000米,植被主要是高山针叶林和高山草甸。食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以集群方式活动,群体的规模因季节和栖息环境的差异而不同。仅在中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高山草原地区,包括了青海、甘肃、四川西部、西藏、云南北部五个省。

坡鹿

坡鹿是印度泽鹿的同属,别称眉杈鹿、眉角鹿、泽鹿等,外形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形较小,花斑较少。毛被黄棕、红棕或棕褐色,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喜食青草和嫩树枝叶,为食草性动物。栖息在丘陵草坡地带,分布于东南亚及中国的海南岛,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3种亚种。

梅花鹿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雌鹿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臀斑白色,故称“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俄罗斯。

豚鹿

豚鹿别称猪鹿、泰国豚鹿、芦篙鹿等,体形中等,但较为粗壮,四肢较短,显得矮胖,臀部钝圆且较低,姿态象猪,因而得名。雄性豚鹿长着细长的三叉角,全身淡褐色,生活在沿河两岸的湿地。昼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丛,也能跳跃障碍。多单独活动,在发情交配期临时集成小群。喜欢吃烧荒后再生的嫩草,也吃芦苇叶和其他水生的植物,偶尔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类等作物。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野牛

亚洲野牛是世界上现生野牛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形巨大,两角粗大而尖锐呈弧形,头额上部有一块白色的斑,在沼泽地区中几乎没有动物可以伤害它。喜欢群居,草原亚种群体庞大,数量多达数千头。森林亚种群体不大,由数只到20~30多只不等,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

野牦牛

野牦牛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四肢强壮,身被长毛,胸腹部的毛几乎垂到地上,可遮风挡雨,舌头上有肉齿,凶猛善战。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食草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别称黄羊、滩黄羊、滩原羚等,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仅雄性有角,双角角尖相向钩曲。栖息于山间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带,以数头或数十头为群,冬季往往结成大群。以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为食。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而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

藏羚羊

藏羚羊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长角。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见于印度拉达克地区。

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别称赛加羚、大鼻羚羊等,体型中等,背部黄褐色,臀部、尾、腹部白色,夏毛短而平滑,冬毛色淡、浓密且长,四肢较细。栖息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结成小群生活,有时形成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善于奔跑,速度快,且有耐力。由于羚羊角是为名贵药材,长期遭到大量捕杀,中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原分布于俄罗斯南部、蒙古国及中国新疆北部,现仅见于俄罗斯。

台湾鬣羚

台湾鬣羚别称台湾野山羊、台湾羚羊、台湾毡鹿等,形态与鬣羚十分相似,只是体形略小,颈部和背部的鬣毛较短。体色以黑灰色为主,下颌为淡黄色,有黄褐色的喉斑,腹面的颜色较浅,四肢的颜色却较深而黑,体毛粗糙,但显得非常密实。雄雌均有角,长于头的前部。角短而尖,直接向后伸出。吻鼻部裸露,眶下腺明显,耳朵狭长,四肢强健,尾巴较短。因为蹄的构造特殊,可以轻松行走在裸露的岩石崩塌处和险峻陡峭的山区,从200米的低海拔地区到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附近等高海拔地区都有分布。

赤斑羚

赤斑羚别称红斑羚、红山羊、红青羊等,四肢粗壮,蹄子较大,雌雄均具一对黑色角,短而圆,向上后方倾斜,基部有环棱。体型与斑羚相似,但头部、颈、体背以及四肢均为红棕色,背部中央具有一条黑褐色的纵纹,比斑羚略显宽阔,腹面黄褐色,体侧稍显浅淡。典型的林栖动物,多活动在密林深处较空旷或林缘多巨岩陡坡的地方。分布于中国、印度和缅甸,中国仅分布于西藏境内东南部的察隅、波密以及雅鲁藏布江南岸的米林县林区一带。

塔尔羊

塔尔羊属于牛科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以草本植物为主食。其体型健壮,皮毛粗厚光滑,行动有力,善于攀爬,常结群活动。我国于1974年上半年,青海省生物研究所蔡桂全、王祖祥和北京自然博物馆曹俊和在西藏自治区波曲河谷的曲象地区首次发现了喜马拉雅塔尔羊,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北山羊

北山羊别称亚洲羚羊、红羊、悬羊等,栖息于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裸岩和山腰碎石嶙峋的地带,冬天也不迁移到很低的地方,所以堪称为栖居位置最高的哺乳动物之一。非常善于攀登和跳跃,蹄子极为坚实,有弹性的踵关节和象钳子一样的脚趾。分布于印度北部、阿富汗和蒙古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和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北部等地。

河狸

河狸是河狸科河狸属的动物,躯体肥大,雌、雄无明显差异,头短钝,眼小,颈短,四肢短宽,前肢短,足小、具强爪,后肢粗壮有力,尾大、扁平。夜间活动,白天很少出洞,善游泳和潜水,不冬眠,自卫能力很弱,胆小,喜食多种植物的嫩枝、树皮、树根,每年繁殖1次,每胎1~6仔,栖息于寒温带和亚寒带森林河流沿岸,主要分布于欧洲,其他地区数量较少。

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是鹱形目信天翁科下的一种大型海鸟,别称信天翁、阿房鸟、阿呆鸟等,单型种,无亚种分化。身体白色,头和颈缀有黄色,初级飞羽和尾尖端黑褐色,嘴粉红色,脚暗色。常年生活在海上,繁殖期间居住于海岛或岩壁上,为居留性鸟类,不迁徙。主要以海水表层的小型软体动物、鱼类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一般在水面觅食。分布于北太平洋和亚洲的西太平洋一带,中国钓鱼台群岛有分布。

白腹军舰鸟

白腹军舰鸟是鹈形目军舰鸟科的鸟类,全长约95厘米,为大型热带鸟类,喉部有喉囊,用以暂时贮存所捕食的鱼类。上体黑色,具绿色光泽。喉、颈、胸黑色,具紫色光泽。腹白,嘴黑,喉囊红色。雌鸟和雄相似,但胸和腹白,嘴玫瑰色。数量很稀少,估计全世界的总数尚不足1600对。飞翔极为迅捷和灵巧,不善陆行,也不善于游泳。取食主要在空中进行,捕食时能贴在水面上飞行,追逐漂浮在水面上或飞出水面的鱼类。

白鹳

白鹳是大型涉禽,羽毛以白色为主,翅膀具黑羽,成鸟具细长的红腿和细长的红喙。仅有两个亚种,大小略有不同。嘴长而粗壮,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为食肉动物,其食性广,包括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觅食地大部分为具低矮植被的浅水区。一夫一妻制,但非终生。分布于欧洲,非洲西北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

黑鹳

黑鹳别称黑老鹳、乌鹳、锅鹳等,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

朱鹮

朱鹮别称亚洲朱鹮、日本朱鹮等,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我国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市洋县秦岭南麓仅有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

白肩雕

白肩雕是隼形目鹰科雕属的大型猛禽,体羽黑褐色,头和颈较淡,肩部有明显的白斑,在黑褐色的体羽上极为醒目,很远即可看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带,尤喜混交林和阔叶林,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的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或岩石和地面上。主要以啮齿类、野兔、雉鸡、石鸡、鹌鹑、野鸭、斑鸡等小型和中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食。

玉带海雕

玉带海雕为隼形目鹰科海雕属的鸟类,全身呈棕色,分布于里海和黄海中间的地区、从哈萨克斯坦到蒙古国、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北部等的亚洲中部地区进行繁殖。多见于沼泽、草原以及沙漠或高原,主要以鱼和水禽为食,常在水面捕捉各种水禽,如大雁、天鹅幼雏和其他鸟类,捕鱼主要在浅水处,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的尸体。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是大型猛禽,别称白尾雕、黄嘴雕、芝麻雕等,成鸟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羽毛为披针形,头、颈羽色较淡,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尾羽呈楔形,为纯白色。活动的海拔高度为2500~5300米,多活动于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泽地带,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用爪伸入水中抓边,此外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免、狍子等,有时还吃动物尸体。

虎头海雕

虎头海雕别称虎头雕、海雕、羌鹫等,在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沿海、萨哈林岛、堪察加半岛和朝鲜,越冬于北海道、琉球群岛、阿留申群岛、科迪亚克岛和朝鲜,我国仅有指名亚种,极为罕见,仅记录于河北滦南、山西榆次、辽宁大连和营口、吉林珲春、黑龙江抚远,以及台湾新竹和嘉义等地。除台湾为迷鸟外,其他各地的居留情况也尚不清楚,其中吉林、辽宁可能为夏候鸟,河北可能为冬候鸟,山西可能为旅鸟。

拟兀鹫

拟兀鹫是中型兀鹫的一种,别称白背兀鹫、白腰秃鹰等,为亚洲仅有,其爪不锋利,不能活捉猎物,头部和颈部全部裸露。以动物尸体为食,通常生活在离人类居住区较近的地方。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一般不主动攻击人和动物,在食物贫乏和饥饿的时候,也吃蛙、蜥蜴、鸟、小型哺乳动物和大的昆虫,主要以动物尸体为食分布于阿富汗、不丹、柬埔寨、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和中国云南。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嘴形侧扁,前端尖出,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脚红色。雄鸭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

细嘴松鸡

细嘴松鸡是生活在东北泰加林中的大型鸡类,典型的针叶林鸟类,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的落叶松、冷杉、云杉和红松等针叶林的林中空地、林缘和河谷地带活动。活动和觅食都是在白天,多在树上采食,有时也在地上,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蜗牛、蚂蚁及卵,叫声是非常响亮的啭啼声。分布于中国,蒙古和俄罗斯。

斑尾榛鸡

斑尾榛鸡别称花尾飞龙、羊角鸡、飞龙等,为中国特有品种,只产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等地。主要以柳、榛的鳞芽、叶和云杉种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叶、嫩枝梢为食,亦捕食小毛虫、伪步行虫、金花虫等。分布区狭窄,加上人为和天敌的破坏,数量日少,处于濒危状态。

雉鹑

雉鹑别称西康雉鹑、木坪雉雷鸟等,上体大都褐色,头顶与两侧深灰,头顶与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纵纹。飞羽暗褐色,羽缘具白色和棕色端斑。中央一对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外侧尾羽灰裼色具黑褐斑,近端部为深黑色,羽端纯白。颏、喉、前颈至尾下覆羽红栗色,胸腹褐灰色,胸羽具黑褐色纵纹,腹羽杂以淡黄和棕色。栖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针叶林、灌丛及裸岩地带,以植物根、茎为食。中国的特产属。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东部、四川和云南西北部。

四川山鹧鸪

四川山鹧鸪是中等体型色彩浓艳的山鹧鸪,别称砣砣鸡、笋鸡等,头顶褐,眉纹白,胸部具宽阔的栗色环带及喉近白为本种特征。眼周裸皮红色,耳羽黄棕色。雄鸟额白,头顶棕栗,上体以暗绿色为主,具较宽的黑色横斑和不规则的细纹。体橄榄褐色,胸棕灰色,腹白色,两胁灰色。栖息在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林下植被丰富的地带较为常见,没有亚种分化,仅分布在四川中部的几个县境内。

海南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是山鹧鸪属鸟类中羽色较为美丽的种类,眼先、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淡橙红具黑斑,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见于海拔900~1200米仅存的几片山地常绿林中,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与猛禽,全球性易危种,极为罕见。

红胸角雉

红胸角雉是产于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一种华美的绯红色角雉,雄头和喉黑色,冠羽黑色而羽端红,体羽多饰有黑色边缘的白色珍珠色圆点,两翼及尾具近蓝色带皮黄色的横斑。肉质角蓝色,颈部肉椐亦蓝色,雄鸟发情炫耀时张开可见其上的绿色及红色斑块。生活在海拔2400-4300米的山地森林中,冬天则下到1800米的林区,主要以植物根、嫩芽、叶、种子、球茎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中国。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别称角鸡、吐绶鸟等,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几纯棕黄,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通体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细纹,上体散有黑斑,下体多有白斑。主要分布于浙江,在福建、广东、湖南、江西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类植物的果实。

灰腹角雉

灰腹角雉体长68厘米,猩红色颈及眉线与黑色头部成明显反差的角雉,黄色脸颊裸皮为本种特征。肉垂及肉质角蓝色,下体鳞斑状的胸、腹部有别于其他角雉。由于脸裸出部和体羽斑纹颜色的不同,共分化为2个亚种,指名亚种脸的裸出部为深蓝色,仅见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藏南亚种脸的裸出部为金黄色,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的察隅、错那、墨脱等地。主要以植物嫩芽、种子、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小蛙等动物性食物,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

虹雉(所有种)

虹雉属鸟类主要分布在中国,数量上比较少,其分布从西藏喜马拉雅山脉,东抵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及青海东南部,共有三种。栖息于海拔3300~4400米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典型的植食性鸟类,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茎、球茎等地下部分为食,其呈钩形粗壮有力的喙也是为适应这种生活而进化出来的。

褐马鸡

褐马鸡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仅见于中国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

黑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别称地花鸡,雄鸟额、头顶、枕灰橄榄褐色而微沾绿色,两翅覆羽暗赤栗色而具金属光泽,羽中部并缀有铜蓝色斑,翅黑褐色,颏、喉浅砂白色,胸沾棕,微具褐色斑点,腹和两胁淡棕白色,具棕褐色横斑,羽基具黑色和栗色相杂横斑。国内分布于云南,国外分布于泰国缅甸印度。

白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为大型鸡类,体型大小和雉鸡相似。雄鸟头灰褐色,颈白色,脸鲜红色,其上后缘有一显著白纹,上背、胸和两翅栗色,上背和翅上均具1条宽阔的白色带,极为醒目。下背和腰黑色而具白斑,腹白色,尾灰色而具宽阔栗斑。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杂以黑色斑,背具白色矢状斑。喉和前颈黑色,腹棕白色,外侧尾羽大都栗色。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黑长尾雉

黑长尾雉为大型鸡类,雄较雌大,雄鸟通体紫蓝色,脸鲜红色,翅上有一条显著的白色翅斑,尾甚长,黑色,具显著的白色横斑,脚绿褐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脸红色,背和翅满布棕褐色斑纹和灰白色羽缘,脚绿褐色,尾棕栗色,具黑色横斑。相似种蓝鹇脚鲜红色,雄鸟上背和中央尾羽白色,头具白色冠羽,雌鸟上下体均无白斑,腹具“V”字形暗褐色斑,脚亦为鲜红色,区别均甚明显,野外容易辨识。长栖于下针叶林及混交林地带的密林,或竹林及阴坡灌丛,性谨慎而胆小。

孔雀

孔雀雉属共有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仅2种,灰孔雀雉和海南孔雀雉。雄鸟具冠羽,颈后披翎领,通体为乌褐色,具细点和横斑,两翼内侧和尾羽有金属紫绿色眼状斑,似孔雀尾屏。雌鸟略小,羽色较暗淡,尾较短,眼斑不明显,单配型,分布于中南半岛。均为濒危物种,海南灰孔雀雉为中国特产种,仅见于海南岛西南部山林中。

绿孔雀

绿孔雀别称爪哇孔雀、越鸟、龙鸟等,雄鸟体羽为翠蓝绿色,头顶有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翠绿色而具紫铜色光泽。体后拖着长达1米以上的尾上覆羽,羽端具光泽绚丽的眼状斑,形成华丽的尾屏,极为醒目。雌鸟不及雄鸟艳丽,亦无尾屏,体羽主要为翠金属绿色,背浓褐色,头顶亦具一簇直立羽冠。外形和雄鸟相似,亦甚醒目。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种类,野外容易识别。

白头鹤

白头鹤是大型涉禽,别称锅鹤、玄鹤、修女鹤等,颈长,喙长,腿长,胫下部裸露,蹼不发达,后趾细小,翼圆短,尾短,无真正的嗉囊。栖息于河流、湖泊的岸边泥滩、沼泽和芦苇沼泽及湿草地中,主要以甲壳类、小鱼、软体动物、多足类以及直翅目、鳞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苔草、苗蓼、眼子菜等植物嫩叶、块根,小麦、稻谷等植物性食物和农作物。

丹顶鹤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白鹤

白鹤是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站立时通体白色,胸和前额鲜红色,嘴和脚暗红色,飞翔时,翅尖黑色,其余羽毛白色,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岩边及浅水沼泽地带,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荸荠等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和少量蚌、螺、软体动物、昆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印度、伊朗、阿富汗和日本等地。

赤颈鹤

赤颈鹤是大型涉禽,共分化为3个亚种,后趾小而高位,不能与前三趾对握,因此不能栖息在树上,全身羽毛大致呈浅灰色,成鸟颈部裸露红色的皮肤,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白色而修长的内侧飞羽垂直的覆盖着尾部,嘴灰绿而脚粉红。栖息于多草的平原、水田、沼泽湿地及森林边缘,以稻谷及水生植物的根、块茎为食,也取食鱼类和蛙类,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云南盈江和西双版纳等地。

鸨(所有种)

鸨别称地鵏、独豹等,头小颈长,中型和大型狩猎鸟类,与鹤形目的鹤和秧鸡有亲缘关系,比雁略大,背上有黄褐色和黑色斑纹。有大鸨、小鸨之分,约23种,仅分布于非洲、南欧、亚洲、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部分地区。

四爪陆龟

四爪陆龟别称旱龟、陆龟、塔西帕卡等,生活于海拔700~1000米的黄土丘陵草原半荒漠地区,常在在蒿草丰富、土质湿润、螺壳较多的阴坡凹地栖息,以野葱、蒲公英、木地肤、早熟禾、顶冰花等10多种植物的花果和肉质的叶为食,偶尔吃蜥蜴、甲虫等动物性食物,也喜欢饮水,在饮水时常发出低沉的咯咯声。

鼋别称蓝团鱼、银鱼、绿团鱼等,以螺、蚬、蚌和鱼、虾等为食,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以及印度东部和南部、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由于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世界濒危保护动物和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鳄蜥

鳄蜥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很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产于广西大瑶山。

巨蜥

巨蜥别称五爪金龙、四脚蛇、鳞虫等,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广东、云南的南部、海南等地,大部分为野生,广西的那坡县、宁明、靖西、龙州和凭祥等地皆产,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食物可以根据不同环境下所有的食物加以选择,能在水中捕食鱼类,也可爬到树上捕食鸟类、昆虫及鸟卵,此外也吃蛙、蛇、鸟、各种动物的卵、鼠及昆虫等,偶尔也吃动物尸体,还时常爬到村庄里偷食家禽。

蟒为中国产最大的蛇,头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鳞片,腹鳞窄,尾短,肛孔两侧有爪状的角质物,为后肢痕迹,雄性更显著,头背有对称的大鳞片,吻鳞及前两枚上唇鳞具唇窝,尾下鳞大部为双行。体背及体侧有云豹状的大斑纹,头背黑色,顶部有一条黄褐色斑,眼后下方有大黑斑,喉下黄白色。常以小麂、小野猪、兔、松鼠和家禽等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与体重相等重或超过体重的动物。

扁吻鱼

扁吻鱼俗称新疆大头鱼,为中国的特产鱼类,也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仅一属一种,在世界上的分布,仅存于塔里木水系,已在原最大产地博斯腾湖绝迹,在中国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属一级保护动物,与陆上大熊猫同属一个级别,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

中华鲟

中华鲟别称鲟鱼、鳇鲟、黄鲟等,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达氏鲟

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别称沙腊子、小腊子、鲟鱼等,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以水生昆虫、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等为食,仅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

白鲟

白鲟别称象鱼、象鼻鱼、箭鱼等,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体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剑状,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现资源量逐年明显下降,面临濒危,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是江豚的指名亚种,别称别称扬子江江豚、江猪、黑鼠海豚等,体型较小,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吻较短阔。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体长一般在1.2米左右,最长的可达1.9米,貌似海豚,寿命约20年。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食物包括青鳞鱼、玉筋鱼、鳗鱼、鲈鱼、鲚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

库氏砗磲

库氏砗磲别称大砗磲,因为肋间沟很深,象车轮碾出的辙印,所以在古代又被称为“车渠”,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域。幼体时,其壳顶前方凹入的部分有强壮的足丝伸出,成体时足丝孔封闭。外韧带狭长,为棕褐色,几乎与贝壳后部等长。生活于热带珊瑚礁浅海区,高盐度狭盐性贝类,喜栖息于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间。

鹦鹉螺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

金斑喙凤蝶

金斑喙凤蝶为凤蝶科喙凤属昆虫,前翅上各有一条弧形金绿色的斑带,后翅中央有几块金黄色的斑块,后缘有月牙形的金黄色的斑,后翅的尾状突出细长,末端一小截金黄色,常飞行在林间的高空,也时而停在花丛间。其姿态优美,犹如华丽高贵、光彩照人的“贵妇人”,因此被称为“蝶中皇后”。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西、海南等地,仅有5个亚种,作为中国的特有珍品,被誉为“国蝶”、“蝶之骄子”。

中华蛩蠊

中华蛩蠊是中型昆虫,体细长,无翅,暗灰色,触角丝状,复眼小,尾须长,颇似双尾虫。分布于吉林长白山、新疆阿尔泰山的海拔2000米处,近湖沼、融雪或水流湿处,休息时隐匿于石头下、朽木下、苔藓上及洞穴中。多于夜间外出觅食活动,取食昆虫碎片或苔藓。

红珊瑚

红珊瑚别称浓赤珊瑚、撒丁岛珊瑚等,营群体生活。骨骼多在体内,或由体内发生后伸向体表。具有钙质中轴骨,呈树状分枝,但不在一个平面上,骨骼呈淡粉红色至深红色。除中轴骨外,均有钙质骨针分布在中胶层中,常与造礁珊瑚生活在一起。生长在温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大量开采,数量急剧减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多鳃孔舌形虫

多鳃孔舌形虫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无脊椎动物,身体柔软、细长,呈蠕虫状,体长35~60厘米,1965年由中国生物学家张玺等人发现。在我国分布于山东青岛胶州湾内的薛家岛、黄岛、沧口、楼山和前海的栈桥、汇泉浴、石臼所,以及江苏的大丰、东川,河北的北戴河等地,但数量很少。

黄岛长吻虫

岛长吻虫的身体柔软而细长、呈蠕虫状,体长约为290毫米。躯干部又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雌性为淡黄褐色,雄性淡黄或橘黄色。后躯干部为黄色,扁平呈管状,内部充满沙粒。腹部表面内具有两条纵走的肌肉索。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穴居的深度通常为50~20厘米。行动缓慢,以沙泥中的有机质及微小生物为食。致危原因主要是栖地消失和环境污染,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胶州湾附近海域。

评论
评论
发 布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哪些?》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