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腔上囊病的有效防治办法
时间:2022-12-20 11:24:21
来源:网络
浏览:211次
鸡腔上囊病又称鸡传染性法氏囊炎(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其病原为双股RNA病毒属双RNA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该病毒对环境有高度抵抗力,毒力易变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损害腔上囊,引致B细胞免疫抑制,以侵害雏鸡和幼年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 病的流行发生特点 鸡腔上囊病在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印度、日本、以色列等国均有发生。近年来,在我国北京郊区,上海、郑州、江苏等大部分省区均有本病的发生与流行。黑龙江省也曾有发生地方性流行。 本病具有高度传染性、疫情传播较快,多侵害3~11周龄的幼鸡,以3~6周龄雏鸡最易感。在患病鸡场的易感鸡发病率达92%~100%。病的发生多为感染后4~5d呈现高峰,7~9d后病势减弱。不死的鸡则呈现临床假健康状态,死亡率常在30%~50%。 病鸡及其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饮食用具、服装以及昆虫等都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带病毒的种蛋垂直传播给子代雏鸡。但成年鸡不患病,只能在体内检测出IBD抗体。 2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临床观察,鸡只主要表现没有精神,不食,羽毛蓬乱,驱赶也不动弹、眼闭合、排出黄白色的靡样稀便、末期侧卧不起,抚摸也无抗拒反应、触诊腔上囊明显肿大。 经过对百余例病鸡的剖检,在胸肌、腿肌、翅肌等处有豆粒大小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肝表面有黄色条纹,肌胃间粘膜有出血点。最突出的是腔上囊肿大,达正常的2倍以上,呈核桃大小,囊内粘膜有出血及坏死变化,呈现着弥漫性潮红与出血性浸润。 3 对本病的识别办法 现在主要依流行病特点与突出的病状表现,即典型的腔上囊等病理变化等作为根本的识别诊断,可结合琼扩或间接血凝试验进行最终确诊。同时要与磺胺类药物中毒、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淋巴白血病、马立克氏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4 对该病的有效临床治疗方案 4.1应用抗IBD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治疗,疗效可达90%以上。治疗剂量为皮下或肌肉注射1mi/只。 4.2内服复方炔诺酮,剂量为0.1~1片/只,连服3d。 4.3应用抗毒1号,剂量lml/只。 4.4口服速效管囊散,治疗量0.5g/kg体重。 4.5肌肉注射法氏囊143治疗剂,剂量为1ml/只。 4.6为防治出血及继发细菌感染,可结合应用维生素K,或高力米先、泰乐加、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5 预防本病的基本措施 针对病的发生情况,应建立健全防疫规章制度,开展常年综合性常规防疫措施。诸如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面日粮,搞好经常性环境卫生和进行定期消毒工作。防止饲料、饮水污染、消灭昆虫,工作服经常洗涤高压消毒灭菌。 适时进行有关药物的预防注射或有针对性的口服速效管囊散,其预防剂量为0.3g/kg体重,1次/d,连用2~3d,以防止病的传播扩散。同时应作好种蛋的消毒以防内带病菌的种蛋垂直传播幼雏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