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病防治技术:貂巴氏杆菌病

时间:2022-11-28 14:56:20 来源:网络 浏览:151次
本病又称水貂出血性败血症,在貂场广为流行,给水貂饲养上带来很大威胁。1.病原本病病原为巴氏杆菌。国内外研究表明,水貂巴氏杆菌病病原体与畜禽巴氏杆菌病病原体没有差别。2.流行特点水貂最为易感,特别是幼龄貂感染率更高。实验动物、家兔、海猪和小白鼠均易感。本病主要传染源是喂给的因巴氏杆菌而死亡的畜禽肉及其下杂,尤其家兔和禽类副产品危险性更大。被巴氏杆菌污染的饲料及饮水也可造成本病散发流行。有病的畜禽及其他动物进入貂场是传染的重要原因。水貂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以及损伤的皮肤和黏膜均能发生传染。如经饲料传染,本病突然发作,并很快波及大量水貂。如经呼吸道及皮肤黏膜感染,呈散发流行。本病没有明显季节性,春、夏和秋季多发。促进本病发生的因素很多,凡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都是发病的诱因。3.临床症状本病一般呈急性经过,病程18~24小时,个别2~3天。死亡率30%~90%。如经饲料感染,水貂大批突然发病。主要表现是下痢,粪便混有脓血,呈红绿或黑褐色。拒食,口渴,黏膜贫血,机体消瘦,常于痉挛中死亡。如经呼吸道感染,多为散发流行。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及频数增加。食欲废绝,精神沉郁,步态不稳。个别病例头颈部出现水肿。常从鼻孔流出血样泡沫和带血色分泌物,体温升高达41~41.5℃,濒死期体温下降到35~36℃。4.解剖病理改变心肌、心内膜有大小不等出血点,肺呈暗红色,有点状或条状出血,肺门淋巴结肿大,有针尖大出血点,气管黏膜充血和条状出血。胸腔有浆液性和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肿大,呈紫红色或淡黄色。膀胱肿大,有点状出血。胃肠出血,黏膜脱落,在肠管内管有紫黑色血液和大量黏液。肾出血肿大。5.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作为诊断依据。确诊需经细菌学检查。6.防治(1)预防:为预防本病发生,可试用巴氏杆菌菌苗。同时,严格遵守兽医卫生制度,严格检查饲料,发现污染可疑饲料坚决除去,必要时煮熟再喂。严防家畜进入貂场。严格处理尸体和污染物,指定专人烧毁和深埋。(2)治疗:首先从饲料中排除可疑饲料。对病貂和可疑病貂进行治疗。特异性治疗:可应用抗巴氏杆菌多价血清,成年貂皮下10~15毫升,幼龄貂皮下5~10亳升,有明显疗效。药物治疗:青霉素每只貂20万单位,1天3次肌肉注射,连用5~7天。大群预防可用新诺明,每只貂0.3~0.5克,混于饲料中喂给。
评论
评论
发 布

《貂病防治技术:貂巴氏杆菌病》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