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腹泻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11-23 09:45:54 来源:网络 浏览:228次
    近期,不少貂场和养貂户反映水貂因腹泻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经济效益。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并结合生产实际做出如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一、病因分析1.细小病毒性肠炎。该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使病貂消化系统极度紊乱,病貂呈现高热、呕吐,且症状发展快,迅速消瘦和脱水,腹泻严重,多数排粉红色或黄色稀便,有脱落的肠黏膜,即所谓的“套管状”。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2.冠状病毒性肠炎。该病是冠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肠炎。本病春、秋季多发,且发病率高,死亡率较低。成年貂和育成貂均可发病。发病时病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呕吐、腹泻、口渴、饮水量增加,排灰白色、绿色乃至粉黄色黏液状稀便,没有明显“套管样”稀便。被毛无光,皮肤缺乏弹性,一般体温不高。腹泻严重的病貂,饮水补液跟不上,往往脱水,自身中毒死亡。3.细菌性肠炎。该病由大肠杆菌引起。仔貂断乳后由于饲料转换、饲料变质、应激反应(如低温多雨、异常高热)等都能造成消化系统机能减退,导致大肠杆菌的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而发生肠炎腹泻。病貂表现为食欲下降或废绝、消瘦、活动减少、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色、灰白色或暗灰色,并混有黏液。重度病例,排便失禁。4.氧化酸败脂肪所致肠炎。一般是由饲料中含有不新鲜的动物脂肪或添加含脂肪过多的鸡架、鸭架造成的。育成期和成年貂都可发病。有时大群同时发病,如果添加量不大,可造成散发。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调换饲料后可自愈,病貂死亡率不高。病貂表现为食欲不振、剩食、精神萎靡、口渴、腹泻、排灰白色黏液状稀便。5.仔貂消化不良。其特征是排黄色粪便,主要是由于仔貂吃了不佳的乳汁造成的。如果小室内垫草不足、潮湿不卫生,污染了母貂的乳头也能引起本病发生。发病时,仔貂腹痛不安,吱吱做声,排出消化不完全的稀便,呈灰黄色,含有气泡,肛门被稀便污染。一般发生于初生后一周龄以内的仔貂。本病具有局部发生的特点,死亡率不高,多数转归痊愈,发育不良的成为僵貂。二、预防1.提供优质全价饲料。饲养上要把好饲料原料关。水貂饲料中动物性饲料占的比例较大,动物性饲料容易氧化腐败变质,一定要冷冻保存。各种原料取多少用多少,不可常温存放,对含脂肪多的冷冻鸡架、鸭架,配制饲料时要严格控制比例,并且适当增加维生素E的用量,不喂腐败变质的饲料。要按不同饲养时期进行科学配比饲料,满足水貂对蛋白质、脂肪、能量、维生素需要,提高其抗病力。调制饲料时各种原料要熟制、熟透,切断病原侵入途径。2.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清洗饮食用具和清理粪便,清理的粪便要堆积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金属笼网可用酒精喷灯火焰消毒,饮水器、食槽用开水冲洗、再用新洁尔灭消毒;保持貂棚干净通风,尽量减少其应激反应;饲料加工用具每次用完都要彻底冲洗、刷净,并定期消毒。3.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凡新引进的种貂,都应隔离饲养两周以上或经过必要的检疫,确认健康无病方可进场混群;各种饲料、物品,应从非疫区购入;严禁其它动物进入养殖场或混养在一个场内,以防相互传染;养殖场各出入口,应设消毒槽,以防带入传染病菌和病毒;死貂和剖检场地要严格消毒;病死貂经检查后要深埋1米以下或焚烧处理。4.按时进行预防接种。预防细小病毒肠炎的发生,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制造的细小病毒疫苗免疫期为6个月,幼貂断奶后30天、种貂配种前40天各接种一次,可得到有效保护。三、治疗对已经发生腹泻的病貂,首先隔离、消毒,然后对症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对细小病毒引起的腹泻,由于此病发展快、死亡率高,没有治疗价值。发现有临床症状后,应立即扑杀,对环境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同时对大群进行被动免疫接种2.对患冠状病毒肠炎的病貂,可采用抗生素控制细菌继发感染,防止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加水1000毫升),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水。为了防止心肌炎,用三磷酸腺营(ATP)、辅酶A、细胞色素C、林霉素溶于生理盐水中皮下注射,可显著减少死亡率。3.对患细菌性肠炎的病貂,可用抗生素疗法,可选用氟哌酸、蒽诺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以口服效果最佳,也可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时首次用药剂量要足,以后用量酌减,最好一次性治愈。辅助疗法:口服补液盐。辅助疗法对治疗肠炎不可忽视,比单一使用抗生素效果更明显。中药疗法:可选用黄连素、穿心莲、双黄连注射液等。4.对氧化酸败脂肪引起的肠炎,立即更换饲料。某些腹泻较重的可口服补液盐,同时服用土霉素,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以减轻氧化酸败脂肪对水貂的毒害作用。5.对仔貂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可采取通过母貂乳汁给药方式治疗,在母貂饲料中添加黄连素药片或将大蒜捣碎后拌入饲料中饲喂。
评论
评论
发 布

《水貂腹泻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