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 冷热交替 温差较大 猪肺疫多发需及时防治
时间:2022-10-26 19:55:40
来源:网络
浏览:160次
猪肺疫是由猪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猪最易感。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因此又名猪出血性败血病。此病分布广泛,常与呼吸道疾病如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并发。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高温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多杀性巴氏杆菌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条件性病原菌,可感染多种动物。该菌按菌株间抗原成分的差异,可分为若干血清型,猪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以5:A和6:B为主。该菌存在于病猪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少数情况下存在于病猪肺脏病灶内。健康猪只部分情况下也可携带该菌,从鼻腔、喉头等处可分离得到。当带菌猪只处在不良环境中,如寒冷、闷热、潮湿、疲劳、营养不良、通风不佳、长途运输等,机体抵抗力下降,该病原菌即大量增殖并发病。多杀性巴氏杆菌度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表层土壤可存活7-8天,在常温猪粪中存活4天,在冬季病死猪尸体内可生存2-4个月,在直射阳光下很快死亡。常用消毒药可在几分钟内轻松杀死该菌。疾病表征猪肺疫潜伏期在1-5天,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1.最急性型染病猪只不见明显症状,突然发病并死亡。常见于流行初期。病程稍长者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可视黏膜呈紫红色,咽喉和颈部发热、红肿、坚硬,颈部、腹部等处皮肤出现紫红斑。病猪常呈犬坐姿势,发出喘鸣声,病重猪只口鼻流出白色泡沫,病情迅速恶化,最后窒息死亡。病程1-2天,死亡率极高。病猪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浆膜和皮下组织出血,颈部皮下有大量胶胨样淡黄或灰青色纤维素性浆液。淋巴结肿大、切面红色,肺水肿、气肿和出血,切面有大理石样花纹。心外膜及心包膜上有出血点,胸腔及心包积液,并有纤维素。脾有出血但不肿大。皮肤有出血斑。胃肠粘膜出血性炎症。心外膜、肾有出血斑或点。 2.急性型最常见类型。病猪主要表现为肺炎症状,体温升高至40℃-41℃,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困难,口鼻流出白沫,有时带有血液,先干性短咳,后变为湿性痛咳。结膜发绀,后期皮肤上出现红斑,由便秘转为腹泻。随病程发展,呼吸更加困难,呈犬坐姿势,后期衰弱无力,卧地不起,最后窒息死亡。病程4-7天。急性病猪最后不死者会转为慢性。急性型猪肺疫病猪剖检可见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泡沫粘液,肺小叶间浆液性浸润,肺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有暗红、灰黄等不同色彩的肝变区,肝变区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胸膜混有黄白色纤维素,病程长的胸膜与心包粘连。3.慢性型主要表现为肺炎和慢性胃肠炎,时有持续咳嗽和呼吸困难,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关节肿胀,极度消瘦。皮肤发生湿疹,最后发生腹泻。病程2周以上,若有并发感染或治疗不当,则多于发病后2-3周死亡。慢性型病猪肺组织大部分肉变,肺脏有肝变区,并有黄色或灰色坏死灶,外面有结缔组织,内含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与支气管相通。胸膜与周围组织粘连。疾病防治1.预防本病的发生与环境和应激有关。环境因素不佳,猪舍过冷、过热、潮湿、拥挤,猪只长途运输等都可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诱发病情。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舍环境。对于引进猪只,应隔离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后再合群。对于已经确诊染病的猪只,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对被污染的猪舍进行彻底消毒,同栏的猪,用血清或用疫苗紧急预防。对猪群可进行疫苗的预防注射。采用猪肺疫EQ-630弱毒疫苗肌肉或皮下注射1ml,免疫期6个月。小猪于40-50日龄免疫注射1次,种猪一年注射2次。其他猪肺疫灭活菌苗、猪肺疫内蒙系弱毒菌苗、猪肺疫ta53活菌苗、猪肺疫c20活菌苗等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2.治疗猪肺疫属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危害较大,发病较快,规模猪场发现此病时不宜治疗,建议立即淘汰并及时消毒。若必须治疗,可考虑抗生素与磺胺药合用,如四环素+磺胺二甲嘧啶,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则疗效更佳。或用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2mg,10%磺胺二甲基嘧啶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07g,每日2次肌肉注射。因病猪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因此不宜给其灌服药物,一般以皮下或肌肉注射为宜。多杀性巴氏杆菌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做药敏试验,并选择数种药物交替使用,连续用药。可在用药时配合使用猪肺疫高免血清,加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