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病防治技术:犬瘟热

时间:2022-12-20 11:13:02 来源:网络 浏览:129次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犬和一些经济动物及野生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呈双相热、鼻炎、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部分病例伴有皮肤和神经系统的症状等。临床上时有细菌性继发感染。 1.病原 本病病原为犬瘟热病毒,对干燥和寒冷有强的抵抗力。在室温下可存活7~8天。 2.流行特点 病犬、貂等发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最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病犬与健犬直接接触经呼吸道感染,特别是飞沫对本病的传播具有特殊意义,经消化道,交配等也能感染。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犬都可感染,以不满1周岁的幼犬最易感。另外,犬科中的狼、豺、狐,鼬科的貂,浣熊科中的浣熊、白鼻熊及小熊猫等均易感染。而人类和其他家畜对本病无易感性。 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犬3~7天,貂9~14天。犬病初多表现眼、鼻流浆液性分泌物,倦怠,食欲减少。初次体温升高达39.5~41℃,持续2天左右,然后下降至常温,维持2~3天,此时病犬似有好转,有食欲。第二次体温升高可持续数周,呈典型双相热。这时病情进一步恶化,呈急性经过,表现精神委顿、拒食,眼鼻流黏液脓性分泌物,继而发生肺炎症状,常出现呕吐。严重病例可表现恶臭下痢呈水样便,混有黏液或血液。病犬体重迅速减轻,萎靡不振,病死率很高。有些病犬发病后以神经症状为主,表现委顿、肌肉阵发性痉挛、共济失调、转圈、惊厥或昏迷。病犬出现惊厥后多以死亡转归。有些病例在其他症状消失后还遗留舞蹈症状和麻痹等症状。患本病幼犬,有些在腹下、腹内侧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出现丘疹,常演变为脓疱。康复后脓干涸而消失。 4.解剖病理改变 呼吸道黏膜呈卡他性炎症,有黏液或脓性渗出物、肺炎、肺水肿等。消化道黏膜呈卡他性出血炎症变化,胃肠黏膜肿胀,黏液增多,黏膜出血和出血性溃疡。有些病例在病的后期,皮肤出现水疱性或脓疱性皮炎。有些在趾掌表皮角质层增生,表现增厚(所谓硬脚底病)。 5.诊断 典型病例,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可以做出诊断;确诊,应在患病组织的上皮细胞内发现典型的细胞质包涵体。 鉴别诊断:犬传染性肝炎,常见暂时性角膜浑浊,出血后凝血时间延长,剖检可见特征性的肝、胆囊病变及体腔血样渗出物,而犬瘟热无此变化。 6.防治 (1)预防:主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发现病犬及早隔离治疗,严格消毒,防止互相传染和扩大传播。犬瘟热弱毒苗进行预防接种,生后9周第1次免疫,15周第2次免疫,以后每年免疫1次。对生后未吃乳的,在2周内接种疫苗,隔10~15天第2次免疫。 (2)治疗:目前对病犬使用抗生素注射、结合强心补液等对症疗法,特别是早期进行治疗,控制细菌继发感染均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条件者可注射犬瘟热抗血清治疗,效果较好。  
评论
评论
发 布

《犬病防治技术:犬瘟热》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