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传染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
时间:2022-12-20 11:13:22
来源:网络
浏览:113次
犬传染性肝炎是由犬I型腺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败血性的传染病,以循环障碍、肝小叶中心坏死、肝实质和内皮细胞出现核内包涵体为特征。大和狐易感性大,山狗、浣熊、黑熊也有易感性。也可感染人,但不引起临床症状。病原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属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成员,只有一个抗原型。该病毒的抵抗力相当强大,在污染物上能存活10天~14天,在室温下可存活10周~16周,在56℃30分钟后仍保持感染力,60℃3分钟~5分钟方可杀死。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有耐受性。苯酚、碘酊及烧碱是常用的有效消毒剂。流行病学本病流行广泛,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分年龄和性别,但以1岁以内的幼龄犬多发,尤其以2月龄~3月龄最易感。本病发病率高,病死率在25%~40%不等。病愈犬可获得终生免疫,但仍带毒并从尿中排毒可达6个月~9个月之久。病犬和康复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病犬的呕吐物、唾液、粪便、尿液等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食物、饮水、用具和周围环境,健犬通过经消化道而感染,也有通过胎盘感染的。临床症状潜伏期通常为3天~5天,最急性型病例常在出现症状后的12小时~24小时之内死亡。大多数病例病程在10天~15天。急性病例病初病犬怕冷,精神食欲不振,继而体温升高达40℃~41℃,持续1天~2天后降至常温,4天~5天后又再度上升。此时,病犬食欲废绝,口渴喜饮,常见呕吐,腹泻,眼鼻流浆液黏性分泌物,腹痛和呻吟。口腔黏膜充血,鲜红色,扁桃体发炎,颌下淋巴结明显肿大,触诊肝区疼痛肿大,病犬痛苦呻吟。触诊左前腹、脾肿大。亚急性病例症状轻微。病犬体温轻度升高,少数头颈和下腹部水肿,心搏增强,呼吸加快。在康复期,约有15%~20%的病犬出现一眼或双眼暂时性角膜混浊(眼色素层炎),通常称为肝炎性蓝眼病,多为暂时性的,少数可造成永久性损伤,甚至失明。大多在2周内康复或死亡。幼犬的病死率在20%左右。成年犬大多能耐过。病理变化剖检病变主要是全身败血症变化,常见皮下水肿,在实质器官、浆膜、黏膜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腹腔积液,腹水血色。肝外观肿大,边缘变钝。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胆囊壁高度水肿,增厚出血,呈黑红色,为特征性病变。肾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由于本病常与犬瘟热并发感染,故临诊要细心。确诊须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人工感染狐和犬发病,但不能使雪貂发病。防治措施疫苗接种:对犬进行定期的疫苗免疫接种,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幼犬在4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60日龄和75日龄各加强免疫一次。第二年开始每半年接种一次,每犬不分大小每次接种疫苗一瓶。国产犬五联苗对犬细小病毒、狂犬病、犬传染性肝炎及犬副流感的免疫效果良好,特别是对犬传染性肝炎与犬细小病毒的免疫保护率接近100%。据专家估计,犬类疫苗免疫接种率不足10%,主要是因为人们给犬类注射疫苗的意识淡薄。因此,扩大犬类疫苗接种的覆盖面和提高免疫密度是控制本病的关键。病犬治疗:本病幼犬的死亡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性治疗。病的早期用高免血清或康复犬的全血、血清或血浆或丙种球蛋白治疗,皮下注射,隔日一次,连用2次~3次,可抑制病毒繁殖和扩散;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ml,加Vc250mg、VBl2150mg~200mg、辅酶A1支、ATP1支、肌苷1支,静脉注射,每日一次,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用30%氟苯尼考1m1,复方黄芪多糖2ml,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控制并发和继发感染,肝太乐2片~3片口服,每日三次,保肝护胆。控制措施:一旦发生疫情,应严格实行隔离措施,避免病犬与健犬直接和间接接触,病死犬要烧焚深埋。犬舍、场地及饲养用具用3%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新引进的犬要隔离观察,观察不少于15天。对于健康犬进行五联苗或六联苗紧急免疫接种或在本病流行期间给1岁以内的幼犬皮下注射成年犬血清,每周一次,每次3ml~5ml,可有效地控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