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越冬前后管理

时间:2022-12-20 11:14:13 来源:网络 浏览:159次
    我国北方地区饲养的鱼类大都为青、草、鲢、鳙、鲤、鲫等温水性鱼类,这些品种一般在水温低于10℃时就开始停食,进入冬眠状态,东北三省更是需要长达100多天的冰下生活。许多渔民朋友认为鱼类停食了,鱼儿不长了,可以不管了。其实不然,鱼类越冬前后的管理尤为重要,若不加以重视,很可能导致少量甚至大批冰下死鱼的后果,给渔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总结出以下5条管理措施,供广大渔民朋友借鉴参考。    做好鱼体检查,杜绝病鱼越冬    随着温度的降低,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减缓,越冬前后的鱼病也明显减少,但适应低温环境的部分细菌和真菌还潜伏在水体之中,如细菌类的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真菌类的水霉菌在随时寻找寄主,一旦侵入鱼体会导致鱼类竖鳞病和水霉病的发生,尤其是拉网过后此病就更加多发。其次,寄生虫类型的某些原生动物的耐寒力是相当惊人的,如车轮虫在低于2℃~3℃时,仍可大量发生,甚至还可在冰上生存;虽然小瓜虫的最适生存温度为12℃~24℃,但在严寒的冬季也可发生,一样会对鱼的生长构成威胁。再其次,个别渔塘还会因饲料质量问题造成鱼类的脂肪肝病。因此,在鱼类停食前要严格检查鱼儿的健康状况,对发生的各种病症或不明显的轻微病害,都要对症用药彻底治愈,以免鱼儿在越冬期间因病害而死亡。    增加鱼儿脂肪,提高鱼体素质    虽然鱼类在低温环境中不需要大量的能量,但鱼儿在较低的水温下仍会有一定的活动。有些养殖者认为在鱼儿长成成鱼之后可以投喂一些低质量饵料,以降低养殖成本,其实这样并不科学,在鱼类停食前20天甚至一个月内反而更应适当投喂一些高质量的精饲料,从而提高鱼类的脂肪积蓄,增加鱼体肌肉的厚度。这样可以避免严寒气候带来的冻伤,更主要的是减轻鱼儿越冬带来的“掉膘”。    加强池水管理,提高水体质量    渔塘冰封后,池底水温并不一定很低,沉积在池底的残饵、粪便和一些死亡的浮游动植物依然会发酵分解,这样既消耗水中的溶氧,又会产生出类似夏季池塘中常见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在低温下消除水体的有害物质比夏季高温时困难很多,一般可采取在停食后的数日,向池塘泼洒一次多功能池塘改良剂,是确保越冬期间水质上乘的方法之一。    鱼类越冬期间的水质管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益藻类,抑制过量的浮游动物,确保冬季池塘的溶氧量。一般在越冬前向池塘泼洒一次复硝酚钠和适量的磷肥,可促使囊裸藻在冰下水体形成优势种群,利于鱼类的安全越冬。此外,对于过量的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可用菊脂类药物杀灭,小型的轮虫用敌百虫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水体中的有益藻类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若用轮虫快克就极为理想,既不破坏有益藻类,又可杀灭鱼体上和水体中常见的原生害虫。    延续停食时间,冬季合理投喂    常见的温水性鱼类在水温10℃以下时就有明显的停食表现,大部分养殖者不再给鱼儿投喂饲料了。对鲤、草、鲫、鳙在水温低于10℃时的试验表明,这些鱼类每天给极少量的饵料,在短时间内仍能很快吞食。因此,鱼儿的停食时间越晚越好,甚至在冬季晴朗的午后投喂少量的饲料是有好处的,可以减少鱼儿在越冬期间所发生的“掉膘”。    搞好冬季管理,保障次年丰收    冬季可在结冰前把增氧机移至料台附近,每天定时开机半小时左右,以保证增氧机附近不结冰,达到冰下水体长期通风换气、提高水体溶氧的效果,还可在温暖的天气投喂少量的饵料。另外,对渗水的池塘,要定时加注新水,以保证冰下水体的深度,最好在1米~1.5米之间。加水时一定要从下而上加水,切莫形成二茬冰,防止鱼类冻伤冻死。同时在大雪过后要及时地清扫积雪,保证冰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评论
评论
发 布

《鱼类越冬前后管理》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