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巴石斑鱼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下)
时间:2022-12-20 11:14:23
来源:网络
浏览:248次
(2)轮虫、蒙古裸腹蚤的培养:培养池为常用水泥池,24小时连续充气,充气量以轮虫、蒙古裸腹蚤不因缺氧而浮于水面为宜。每天投喂适量酵母和小球藻液,轮虫培养每天投喂酵母量为0.005克/万个,分4~6次投喂;蒙古裸腹蚤投喂酵母量为1~2毫克/升,分3次投喂;每天换水20%,换水后添加小球藻液至原水位。同时适量投喂用EM菌、动物血粉、鱼精、花生粕混合发酵的浓液,以增加轮虫营养。在培养池壁和池底保持一定量的丝状藻类,对轮虫和蒙古裸腹蚤的生长十分有益,丝状藻可以吸附池中氨氮和污物,减少培养环境的污染,延长轮虫、蒙古裸腹蚤的培养生长期。 2.育苗池及用具消毒 将育苗池和育苗使用器具用50毫克/升漂白粉或100毫克/升高锰酸钾喷洒消毒,并用消毒海水或淡水冲洗2遍。 五、幼苗培育 1.鱼卵孵化 一是将受精卵置于FRP三脚桶孵化,放卵密度为30万~40万粒/桶,充气、微流水,仔鱼出膜后带水移入育苗池;二是直接将受精卵放入育苗池中孵化,放卵密度为1.5万~2万粒/平方米。石斑鱼工厂化育苗生产中常用原培育池直接孵化,以减少仔鱼因搬动受伤造成损失。 2.仔、稚鱼的放养密度 初孵仔鱼的放养密度以1.5万~2万尾/平方米为宜。培育35天后,鱼苗全长可达到2.5~3.0厘米,鱼苗收棘后,此时个体大小差异增大,且牙齿已长成,开始出现互相残杀现象,应及时筛分疏养,密度调整为0.2万~0.3万尾/平方米。 3.日常管理 (1)"绿水"营造:仔鱼入池前或出膜后,在育苗池中接入小球藻液,使池水呈微绿色,此后每天添加,浓度保持在50万细胞/毫升,直到稚鱼期投喂冰冻的枝角类、桡足类、卤虫成体等死饵料时停止注入小球藻液。 (2)换水与吸污:仔鱼入池后,前7天为静水充气培育,每天添加藻液和新水5~10厘米至池满为止,7天后开始定时定量以微细对流水方式换水,每天换水量为10%~30%,换水量随鱼苗的增长逐渐加大。稚、幼鱼换水量为50%~100%。从15日龄开始每天或隔天吸底1次,清除池底粪便、死苗及其它杂质,投喂桡足类、枝角类、卤虫等冰鲜成体,及鱼糜和配合饲料后,开始采用环流培育,环流速度随鱼苗的生长由弱到强。同时在池水表面设置集污器,清除水表面的污垢。随着鱼苗的增长,摄食量增加,投饵量加大,每天换水量增至100%~ 200%,清底1~2次。 (3)饵料系列及投喂:玛拉巴石斑鱼饵料系列为:牡蛎受精卵、藤壶担轮幼虫、超小型轮虫一轮虫一蒙古裸腹蚤、桡足类、卤虫等无节幼体、成体一桡足类、枝角类、卤虫等冰鲜成体一糠虾肉糜、鱼肉糜、配合饵料。仔鱼开口摄食一般在出膜的第3~4天,水温24~26℃第4天开口,27~30℃第3天开口。仔鱼开口摄食的前5天投喂牡蛎、藤壶等贝类受精卵、担轮幼虫、SS型(超小型)轮虫,饵料在开口前半天开始投喂,以供发育较快的仔鱼摄食。每天投喂2~3次,每次5~10克/立方米水体,全池均匀泼洒。同时在仔鱼开口的第3天投喂适量经200目筛绢过滤的SS型轮虫。仔鱼摄饵的第5天起停止投喂贝类受精卵,改以投喂轮虫为主并辅以少量经100目网布过滤的蒙古裸腹蚤或桡足类幼体;9~15日龄,水体中轮虫密度保持在5~10个/毫升,此后轮虫投喂量逐渐减少直到停投(约20日龄);当鱼苗开始萌发背棘和腹棘(约12~14日龄)开始,活动能力增强,可以改喂以蒙古裸腹蚤、桡足类、卤虫等幼体和成体为主,前期投以幼体,后期幼体、成体均可,密度保持在0.5~2个/毫升;30日龄起开始投桡足类、枝角类、卤虫等冰鲜成体,投喂少量多次,一般每天4次以上,以后逐渐过渡为鱼糜和配合饲料。 (4)个体大小的筛分:鱼苗全长达2.5~3.0厘米,背棘和腹棘收缩之后,应进行大小分级,以避免互相残杀。分苗时,首先降低水位,用40目网片将鱼苗集中带水捞出,用不同规格的鱼筛筛分规格。过筛时在培育池内设置小网箱,把鱼苗放入悬浮于网箱内的鱼筛中,让鱼苗自行游出,筛分好的鱼苗用淡水加5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药浴后,放到育苗池或小网箱中继续培育或出售。为减少大小鱼苗相残,提高成活率,平均全长3~5厘米的幼鱼4~5天筛分一次,全长5~8厘米的幼鱼一般6~ 7天筛分一次。 (5)鱼苗出池:幼鱼完成变态以后(约3厘米左右),也已完全习惯于摄食鱼糜及配合饲料,这时即可出苗。出池前应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病苗、畸形苗等不健康苗种全部剔除,就地销毁。 六、问题与探讨 1.亲鱼的强化培育与鱼卵选择 玛拉巴石斑鱼人工繁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亲鱼性腺的成熟度,所以在产卵前,加强亲鱼培育促其性腺发育至关重要。玛拉巴石斑鱼属周年每月产卵型,每个月的一定时间产卵1~2次,一般农历大潮前后几天产卵,由于长期处于繁殖状态,亲鱼损耗大量的能量,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补充所需营养源。否则将影响受精卵的质量,出现孵化仔鱼的初期大量死亡的情况,要获得优质的受精卵,就必须进行亲鱼产卵前的营养强化和产后的保养护理。在促熟期加强优质饲料的投喂,多投喂一些蛋白质、钙质含量高的新鲜海蛎、小鱿鱼、杂虾、杂蟹、活沙蚕、星虫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鳗鱼粉、维他命、氨基酸、鱼肝油、卵磷脂、整肠生等,有利于卵巢发育和补充亲鱼每次产卵时的体力消耗。玛拉巴石斑鱼每次产卵时间约持续一周,前3天产出的受精卵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好,孵化率高,畸形率低,比较健壮,开口摄饵率高,死亡率较低。而3天后所产受精卵数量多,但卵质相对较差,较易出现初期仔鱼大量死亡的情况,所以选择产卵期前3天的受精卵有利于提高育苗成功几率,这一情况可能与鱼卵在母体内先后成熟吸取营养有关,其机理尚待进一步探讨。 2.饵料与投饵技术的探讨 玛拉巴石斑鱼工厂化人工育苗,饵料生物大量稳定的供给十分重要,首先应保证饵料生物的适口性,尤其是开口饵料;其次应保持足够的饵料供给,饵料供应充足的鱼苗不仅存活率高,而且生长快。不同仔、稚、幼鱼期各种饵料在转换时要有充分的交叉时间,便于鱼苗对新饵料逐渐识别和选择,同时也照顾一些生长较慢、体质弱小的幼苗。尤其是30日龄后从活饵料转换投喂死饵料时,要做到认真细心,投喂经冰冻的桡足类、枝角类、卤虫等饵料时需定时、定点、定质、慢投细喂,用手指一点一点地弹投,让饵料缓慢下沉,供稚、幼鱼苗集中摄食。石斑鱼幼苗时对ω-3HUFA(ω-3不饱和脂肪酸)要求较高,投喂用面包酵母培养的轮虫、蒙古裸腹蚤及刚孵出的卤虫无节幼体须经过高质量的小球藻液和DHA营养强化剂强化8小时以上。天然桡足类,需用浓度为2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消毒后方可投喂。鱼、虾肉营养丰富,通过添加维他命、氨基酸、免疫多糖,营养更全面、更丰富,有利于提高鱼苗成活率。 蒙古裸腹蚤(Moina nonglica)是一种富EPA(必需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水生浮游海水枝角类动物,是仔、稚鱼继轮虫之后的最佳适口饵料,笔者多年来在培育玛拉巴石斑鱼及其它海产经济鱼类育苗过程中,一直进行蒙古裸腹蚤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为鱼苗提供了大量营养丰富的活饵料,是提高育苗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3.玛拉巴石斑鱼育苗病害防治的探讨 在石斑鱼育苗生产过程中常规的预防疾病措施是采取定期全池泼洒抗生素的方法来预防疾病。笔者认为用抗生素预防疾病不是唯一办法,而保持育苗环境的整洁,水质的洁净,工具、场所的经常消毒,保证饵料生物的营养洁净,在育苗水体保持一定的有益菌相和藻相的平衡至关重要。因为在育苗前期,仔鱼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卵的质量及水质问题,中期仔、稚鱼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前期及中后期饵料营养是否能满足鱼苗的生长发育的需要及水质等因素,后期幼鱼期的死亡原因大多是自相残杀和管理不善造成。从2003年来发生的虹彩病毒感染症(1ridovirus-Likeinfection)是目前对玛拉巴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常与寄生虫及二次性细菌病原弧菌合并感染。10厘米以下苗种的感染率为100%,死亡率60%以上,其病因一般经过母体垂直传染、鲜活饵料和带病原鱼作水平传染及养殖水源水体传染,目前尚未见到有效药物防治的报道。根据笔者经验,定期进行环境消毒,育苗期和苗种标粗期保持一定的藻相和有益菌相,利用生物生态控制法,抑制病毒的生长,加强育苗操作,卫生管理,监控水质环境,在饵料和饲料中添加预防应激反应的药物(如免疫多糖、免疫维生素)可增强鱼体对病原的抵抗力。一旦发现病症时,应立即停止投饵2~3天,改投喂活糠虾和小杂虾活体,在饵料中用0.5%利巴韦林可溶性粉和维他命及抗菌素拌饲投喂,并用10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溶液淡水药浴10分钟,在培育水体中施放1克/立方米聚维酮碘,有效治愈率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