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12-20 11:16:13
来源:网络
浏览:132次
随着虾池综合利用面积的增加,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现象。由于文蛤长时间的下潜无力,导致文蛤的消瘦,最后死亡,给养殖者造成极大的损失。笔者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及调查分析,初步摸索出虾池养殖文蛤漂蛤的原因及应采取的预防对策,在养殖生产中收到较明显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的原因 1.虾池中有害物质积累过量。在同一池塘内,同时养殖对虾、文蛤、鱼类或海蛰等,随着养殖池水利用时间的延长及养殖生物的残饵、粪便的增多,以及养殖水体的交换率差,使这些物质通过微生物氨化作用,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使文蛤直接中毒,导致文蛤下潜无力,出现漂蛤现象。 2.池塘水体缺氧和水质恶化。溶解氧是池塘养殖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养殖者为了追求过高的经济效益往往进行多品种、高密度养殖,伴随而来的是要投喂充足的饵料。养殖生物大量的排泄物,腐败的残饵,浮游生物的残骸所释放的氨氮、硫化氢等,一到高温季节在细菌的作用下氧化分解,不断地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文蛤缺氧。 3.由工农业及生活污水造成的池塘内重金属含量过高。由于沿岸工农业污水的大量排放,铜、铁、锰、锌、铅、铬等严重超标。通过对水产养殖水质进行化验,表明其养殖的文蛤体内重金属的含量超标几倍或几十倍,高浓度地渗透到文蛤体内,造成文蛤体内的重金属中毒。 4.对环境突变的不适应。8~9月份文蛤刚刚度过排卵盛期,肥满度降低,体质瘦弱,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减弱,当盐度、温度等突然升高或降低时使文蛤很难适应,而潜出滩面,造成漂蛤现象。 5.养殖池水透明度过大。由于放养密度过大,造成养殖池水透明度过大,而透明度过大,又使养殖池内的青苔过量繁殖,将文蛤滩面封闭,导致文蛤长时间缺饵,使文蛤消瘦、闭壳、肌无力,出现漂蛤。 二、预防对策 1.在苗种放养前,要严格对池塘进行清淤消毒。在3~4月份,清除池塘表层污染源,并将淤泥运到不污染池塘的地方,然后注水浸泡15天,再将水放掉,采取连续冲洗浸泡的方法,以降低池底泥的有机物含量。并选用生石灰或强力消毒剂等消毒池塘,一般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或用20克/立方米强力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时,池水保持在20~30厘米,既可杀死池中野杂鱼和病菌、病毒,又能杀死淤泥中的病菌、芽孢、寄生虫卵,能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2.在养殖前期,池塘水位最好保持在30~40厘米,适量施肥,以增加养殖池塘中的基础饵料繁殖。在养殖后期,特别是在7~8月份,随着水温的逐步提高应适当地增加水位,一般保持池塘水位在1.50~2.0米。并加大换水量,促使池塘底部浮游植物产生较高的溶解氧,以利于养殖池底质的分解利用。 3.认真做好养殖池塘和周围海域的水质监测和观察控制。经常观测收集赤潮生物和有毒藻类的组成和变化,有条件的单位在大雨过后还要检测海水的有机磷、有机汞的含量,以防养殖文蛤污染中毒。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在干露时或收虾前,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注意干露时,由于温度过高烫伤文蛤,或被雨淋后盐度突然下降而导致文蛤死亡。 4.经常巡池,注意观察文蛤的生长及病害情况,按经验用眼观察,文蛤窝明显清楚,稍有惊动,文蛤便吐水下潜,蛤窝会出现一团细泥,这表明文蛤生长正常。如果蛤窝模糊、变小或部分被堵死,则表明文蛤已不同程度的中毒或不健康,应立即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将池水排少,让池塘的文蛤干露一晚上,然后使用强力菌毒净200毫升加水25千克喷洒文蛤滩涂,隔天使用一次,连用三次为一个疗程,直到文蛤恢复到正常为止。 5.要保持适宜的透明度及水色,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取决于养殖池中饵料生物的多少,一般养殖池水的透明度在30~40厘米,过大就要考虑施肥肥水,若池水透明度低于30厘米,则添换水,水色保持在褐绿色为好。总之,只有管理好水质,才能养好文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