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易养致富快
时间:2022-12-20 11:16:20
来源:网络
浏览:141次
一、泥鳅的繁殖 泥鳅二龄成熟即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无异形,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雄鳅个体不肥不大,较平扁。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月~8月,5月~6月水温在25℃时是产卵的盛期。 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理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注入新水,待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3放入池中,每平方米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时,开始放入鱼巢,并注意检查清洗其上的泥尘污物,以免影响泥鳅产卵时黏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结束。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食。同时补放新的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为害。 泥鳅的人工繁殖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个~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国际单位~15国际单位。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毫升~0.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湿布包住(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小时~20小时就会发情产卵。若采取人工受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经10小时~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受精,操作方法与家鱼相同。卵粒经人工受精后随即上巢。其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徐徐将卵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孵化池中孵化。泥鳅的卵灰黄色,受精卵在水温20℃~30℃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好。每升水放卵400粒~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二、泥鳅苗种的培育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以卵黄为营养。在池中孵化的鳅苗一般留在原池培育,水深保持20厘米~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尾~1500尾为宜。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吃完为宜。过2天~3天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培育,鳅苗长到1厘米时,可转入鳅种培育池中饲养,过1个月鳅苗长到3厘米时则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坑凼中进行成鳅饲养。 三、成鳅的饲养 成鳅的养殖方式很多,可采用池塘养殖,也可稻田养殖。池塘养殖土质以泥底为好,地势要高,防止泥鳅逃逸,面积150平方米~250平方米,水深45厘米,进排水方便,鳅种放养量37.5尾/平方米为宜,可混养少量的鲢、鳙鱼,既可充分利用池中天然饵料,调节水质,又可提高经济效益。水面上要兼养藻类、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或用树枝、水草等物盖在水面上遮阳,并要投喂米糠、豆渣、麸皮等,为增加饵料生物,可在池中安装数只黑光灯诱虫作补充饵料。池子要经常性地加水或换水,严禁农药和化肥流入池内,5月~9月份气温上升到25℃~28℃时,泥鳅十分活跃,要保持水肥饵足,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钻入泥中避暑,这时更应勤灌新水,以增加水中氧气和调节水的温度。稻田养鳅要选择保水性能好的田块,夯实田埂,并在田中开几条沟或几个坑,以利于投饵、捕捞,并在注、排水口安装防逃网,泥鳅在稻田中主要捕食水蚤、丝蚯蚓等,可采取施肥的方法繁殖天然饵料,也可辅投一些养鱼饲料。 四、泥鳅常见病的防治 1.寄生虫病 鳅苗阶段常见的有车轮虫、三代虫等,被寄生虫侵袭的泥鳅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上打转,治疗时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晶体敌百虫0.5克全池泼洒。 2.气泡病 鳅苗阶段由于氧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易引发此病。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出现气泡。每亩用食盐4千克~6千克全池泼洒,也可注入新水或泥浆水治疗。 3.赤鳍病 此病危害极大,泥鳅感染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炎烂掉,可用每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药浴1,5分钟~20分钟,或用0.04%(药物占鳅体的比例)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连喂3天,也可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的痢特灵或漂白粉全池泼洒。 五、成鳅的捕捞 当泥鳅每尾长到15克~20克时,便可起捕上市。一般每隔两个月放干水起捕一次,捕后加足水,一般每亩可产成鳅1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