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与菲律宾蛤仔混养技术
时间:2022-12-20 11:16:30
来源:网络
浏览:117次
一、混养方法 1.养殖池塘的选择 池塘池底平坦,能使进水淹没,排水干露。有一定的换水能力,水质调节方便,日换水量在20%以上,如有淡水注入更佳。海水比重在1.016~1.020之间。池塘底质最好为软泥底或半沙底。池塘面积以1.3~4公顷为宜,水深1.2~1.5米。 2.清淤、建埕与消毒 (1)清淤建滩:对虾收获后,将虾塘的水排干曝晒,用推土机将池内的淤泥及沉积物清出池外,对连续多年养殖造成的"臭滩"和底质较硬的池塘底进行重点整除。养蛤仔的埕面(畦田)占池塘底面积的25%~50%。建蛤埕的底面要进行浅锄数厘米,并捣碎泥块,用齿耙整平成蛤埕,埕宽2~4米、高15~20厘米,埕间距20~30厘米。蛤埕做好标记。 (2)消毒:清淤、建埕工作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结束。通过潮水浸入和太阳曝晒,使腐殖质加快分解,从而达到松软底质之目的,以适应虾、蛤的生长。在放苗前一个月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消毒药物:漂白粉浓度为30~50克/立方米或茶籽饼用20~30克/立方米。 3.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消毒后,选择大潮汛开始进水,进水时闸门要设置60~80目的锥形筛绢过滤网。每天进水要慢,坚持少量纳水,逐渐加深池塘水。进水30~40厘米后开始施肥,每亩施尿素1.5千克或硫酸铵2.5~3千克。也可用碳酸氢铵2千克、过磷酸钙0.5千克,全池均匀泼洒,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为今后虾、蛤仔的生长提供新鲜可口的活饵料。 4.苗种放养 (1)放苗时间:蛤仔播苗时间南方比北方早一个月左右。如福建在农历3月上旬至4月下旬,以清明前后最佳。蛤苗应先播于虾苗之前,因蛤苗越早播,穴居越深,受对虾伤害愈小。对虾放养时间一般可在蛤苗播后一个月进行。 (2)播苗密度:虾、蛤混养播苗密度以稀一些为好,每亩放1厘米规格蛤苗60万~75万粒;或1.5厘米以上规格6万~7.3万粒。对虾苗放养密度:投放0.8~1厘米规格的虾苗,每亩0.6万~0.8万尾;投放2~3厘米规格的温棚暂养苗,每亩为0.4万~0.5万尾。 (3)播蛤苗方法:水位高用舢舨或竹棚,水位浅人穿潜水衣下池塘将蛤苗均匀地散播在蛤埕上,切勿使埕露出水面干播。 二、养成管理 1.换水及肥水 除做好对虾管理内容外,主要是蛤苗入池后,根据池塘内饵料生物密度确定换水量,换水后及时肥水。其水质要求与养虾相同,要尽量做到水活、水肥,尤其是前期,切勿使水质清瘦无肥力。根据虾池内的饵料生物密度确定换水量,如果池水不肥,透明度过大,大型绿藻浒苔、丝藻大量繁殖,高温季节这些大型藻类又沉入池底遮盖蛤仔,以致蛤仔窒息死亡。因此如果发现生物饵料不足时要先换水,然后再及时肥水,每亩施尿素1千克、过磷酸钙0.2千克。施肥肥水,最好在大潮汛与小潮汛转换期间进行。 2.保持适宜的塘水深度 增加池塘水深有利于提高虾池的载虾量,但是塘水太深,池塘底部光线较弱,基础生物饵料分布就相对减少。而生活在池底的蛤仔因吃不到足够的饵料而影响生长。因此,池水并不是越深越好。 3.后期换水量要加大 虾、蛤仔长大后,要加大换水量。蛤子只能被动摄食,通过换水可以输入新鲜的饵料,避免局部缺饵,同时还可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量。因此,只要外海水好,没有发生赤潮,有条件的虾塘每潮换水量最好能达到池水全量的80%~100%。 4.适当投饵 由于虾类密度高,生长不快,要适当投饵,投饵量灵活掌握。可检查虾胃饱满度而定。 三、防敌害生物危害 注意预防豆蟹、梭子蟹、尖嘴蛇鳗、海鲶鱼、玉螺等进入养殖池内对对虾、蛤仔的危害。尤其是豆蟹寄生于蛤仔的外套腔中夺取宿主食物。预防的方法:注意敌害鱼、蟹类的繁殖季节,一旦虾塘中发现幼蟹、敌害鱼类要及时灭杀清除。 四、收获 蛤仔、对虾混养的虾塘,对虾一般在9月上、中旬进行收获。对虾收获后,继续纳水蓄养蛤仔。蛤仔经过7~8个月的养成,到11月份成贝壳高都在3厘米以上时逐埕采收,如规格小或当时市场价格不高,也可延至翌年春节后采收,效益更佳。收获方法一般采取蛤耙、翻埕和挖捡等。